“机器人”是“智能化的机器”,与其是否为“人形”没有必然关系。目前机器人在军用、家用、工业、娱乐等领域被大量使用,仿真机器人在其中并非主流,但在中国受到追捧。
国内现有各类机器人生产企业数百家,有不少企业既没有技术也没有产品,即使有产品也普遍低端,甚至是进口零部件组装。在这个极具市场潜力的蓝海,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倒是有相当多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机器人外观设计、语言互动方面,热衷于生产外形靓丽、声音甜美的仿真机器人,舍本逐末倾向突出。很多机器人是为娱乐场所生产,而不是为需求旺盛的工商业领域,这让我们在运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生产领域远落后于美日等国。
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突飞猛进,到2015年已经达到66000台,比2009年上升11倍,占全球销售量的27%,而同期全球销量仅上升3倍。去年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46000台,出口11800台,进出口数量比接近4:1,而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的70%为美德日等国企业占领。
在世界上,机器人产业高度依赖研发,对软件、硬件、材料技术要求极高。我国在这方面基础研究起步晚,投入少、积累少。国内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生产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性能不稳定,因而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国内市场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缺乏信心,导致国产机器人竞争力薄弱。
在国内,机器人产业严重依赖政府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近几年一窝蜂出台扶持政策,按照产量和销售量给企业大量的生产补贴,但对技术开发的支持明显弱于生产补贴,这是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
机器人产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中国要想在此方面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放弃花架子,少一点华而不实,面向市场脚踏实地搞研发。对企业来说,要借助于当前有利的资本市场环境,筹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聚焦技术开发和工艺革新,努力在核心部件上取得突破,才能占据市场制高点,夺回国内市场。对政府来说,扶持产业发展的迫切心态可以理解,但不能越俎代庖,包办市场职能。要尽快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各司其职,梳理五花八门的补贴政策,纠正扭曲价格信号的机制,把资源集中到基础研究方面去,把生产开发性研发让位给市场,适时修改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
- 减税用意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万科董事们是否能渡过罢免危机?
- 全球恐怖主义2.0是怎么诞生的
- 英国工人阶级是怎么看退欧事件的
- 市场与公投承诺两者不可兼得
- 世界最赚钱的苹果公司为何在中国麻烦不断?
- 吴春波:华为的那些“百年友商”都倒了,华为凭什
- 统计局:改革后各年GDP总量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
- “刘超事件”:这是大公司的通病吗?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