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3年绯闻之后,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消息终于正式明确地公开了。无论此前双方如何辟谣,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该来的还是来了。只是,联姻之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传闻坐实
6月26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同时发布公告称分别接到控股股东通知,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由于战略重组方案尚未确定,公司股票自6月27日起停牌。至此,中国钢铁行业两大巨头确定将进行整合。
其实,在此消息公布之前,有关二者的整合传闻就屡见不鲜。
早在3年前,当时50岁的马国强从宝钢股份总经理一职卸任,赴武钢集团出任总经理。彼时,就有传闻称宝钢武钢要合并的消息。那之后,传言就没有间断过。
双方对传言的唯一态度就是辟谣。就在上个月16日,马国强在武钢股份的股东大会上还表示:“针对同行间的并购重组,武钢股份没有太多机会。”
但是,10天之后,机会出现了,并且已成定局。
其实,在国家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双方的合作并不意外。就在宝钢武钢发布消息之后不到一小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就在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示,此举是“基于去产能的考虑”。
除此之外,宝钢和武钢同样肩负着国企改革的重任。今年6月初,中纪委巡视组曾明确提及“国资委推进国企改革进度缓慢”,认为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宝武重组”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也是顺应改革的大环境。
6月30日,马国强在武钢的讲话中明确,“武钢与宝钢重组工作已启动,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钢铁‘去产能’、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早年恩怨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否真的出于自愿,宝钢和武钢都要“相爱”了,但此前二者却“相杀”了很多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二者在南方钢铁基地的布局。
2012年,宝钢的湛江钢铁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分别获批开建,这两个千万吨级别的钢铁项目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不到200公里,且产品结构也相似。
因此,在项目获批之时,就被质疑“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过剩背景下二者会形成同质化竞争”等,无奈木已成舟。
其实,当年在审批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就曾在2015年9月,宝钢湛江项目一号高炉投产之际披露了审批时的情形。
他回忆道,对于经济比广东落后的广西而言,有这样一个大的建设项目犹如天上掉馅饼,各级领导都积极推动。而领导到北京汇报的时候,“说的一个理由就是广西也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而且在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做出了重大牺牲,经济建设也为此让步,今天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希望中央政府优先考虑广西防城港钢铁项目的建设,如果只批准建设湛江基地而不批防城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很难接受的。”
最后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湛江项目和防城港项目之间的竞争不言而喻。
在整个钢厂层面,宝钢和武钢也从未表示过愿意联姻。尤其是相对处于弱势的武钢,其实一直都不愿意被整合。“为此,武钢也加快自身产能的扩张,完成了对鄂钢、柳钢的重组并控股昆钢。”西本新干线高级分析师邱跃成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但是,这些显然没能改变结局。
不过,无论过去有怎样的恩怨,如今宝钢和武钢必须“相爱”。
任重道远
虽然二者的整合终于定下来,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整合还会面临更多实际的问题。
一个是“共和国钢铁长子”的武钢,一个是改革开放后才建立的宝钢,前者受计划经济影响大,后者则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壮大,所以,双方在人员架构、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虽然马国强有着“老宝钢人”和“新武钢人”的双重身份,但面对两个钢厂之间如此大的差异,恐怕他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两大巨头的整合,目标一定是强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去过剩产能,但要形成“1+1>2”的效果,就注定双方都必须妥协一部分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大局。
比如,两家企业都属于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但税收却属于当地,那么在整合之后,税收如何分配、协调,这就很棘手。
还有,湛江和防城港项目。虽然二者整合可以去掉重复产能,避免相互竞争,但是去谁的不去谁的,这需要慎重考虑。
过去几年,钢铁行业也出现过重组整合的案例,无论是单个钢厂之间的整合还是区域钢铁集团的出现,现在看来成功者寥寥,更何况这一次主角是行业的两大巨头,其中牵涉的利益关系会更加复杂。
截至目前,双方具体的重组方案还未公布,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协商和斟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宝钢与武钢重组公告坐实 着眼去产能
- 审计署:中铝股份投资论证不充分 损失风险逾11
- 壳牌退出四川页岩气项目 未来拟剥离300亿美元
- 巨头再次归来,壳牌集团正在重返新能源市场
- 中铁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设立全资子公司
- 宝钢武钢合并重组传闻成真 产能或达6000万吨
- 力拓换帅调整公司架构应对寒冬 矿业市场短期内仍
- 传神华24日后不再接船 7月水煤价涨幅或超市场
- 中国动力: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