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日本媒体报道,三菱汽车与日产汽车公司正就资本业务合作展开最终协调。日产预计将投入2000多亿日元三菱汽车营业利润1384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
有业内分析人士评价,三菱汽车此番遭遇处罚之后,等于上一财年没有盈利,丑闻事件不仅影响目前三菱的销量,同时还给三菱汽车本就吃紧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三菱汽车或将面临重大变革。
日产入主三菱汽车
积极寻求转型的三菱汽车遭遇此次造假丑闻,其品牌形象已经跌入谷底,但是三菱汽车毕竟有40余年的汽车产业积累,其蕴含巨大价值和潜力。尤其在当今汽车产业重点关注的新能源、自动驾驶及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领域,三菱汽车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2015年底,三菱汽车称将在5年内在美国市场投放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将于今年1月在硅谷开设技术办公室;今年4月,三菱汽车与三菱电机展开合作,基于后者的对空导弹导航系统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都是目前汽车行业领域较为火热和先进的技术。
因此,在三菱汽车深陷造假丑闻之后,汽车业内看到了收购三菱汽车的最好时机,业内曝出有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已经着手开始针对收购三菱汽车的项目。但是令业内都未曾预料到的是,曝光三菱汽车造假事件的“爆料人”日产汽车,却在5月12日突然宣布将斥资22亿美元收购三菱汽车30%以上的股权。
记者咨询了日产(中国)方面有关人士具体收购细节,对方表示对相关事情并不知情,一切具体的结果还要等日产总部的消息。根据日本媒体报道的情况,5月12日当天,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和三菱汽车公司签署了一项基本协议(Basic Agreement),据协议中的交易条款,日产将收购三菱汽车5.066亿股新发行股份,占总股比的34%,每股收购价格为468.52日元,总计近2370亿日元达到4家(加上东南三菱和广汽三菱),如何调整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也为三菱未来在华的发展增添了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丑闻不断的三菱汽车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品牌(1973年),三菱汽车在华的知名度并不亚于目前乘用车销量前列的主流合资企业,特别是在SUV领域和性能车领域,三菱汽车的影响力更是排在了前列,加上三菱汽车之前一直提供动力总成给国内自主品牌甚至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如现代、克莱斯勒、标致等,三菱品牌在华实际上还是有着广泛的品牌影响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菱汽车在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华的整车投入一直趋于保守,这在此前日系品牌整体保守的背景下,尚看不出太大区别,但是在丰田、本田和日产都相继加大对中国市场本土化的投入之后,一直原地踏步的三菱汽车就凸显出不少的差距。
多年没有产品更新的东南三菱以及目前只靠两款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广汽三菱,已经难以给三菱汽车持续输血。
此外,2000年三菱汽车被日本运输省发现,自1977年起便刻意对外隐瞒顾客对产品问题的投诉共计6.4万多件,对21个品种的81万辆瑕疵车也秘而不宣。当年,三菱帕杰罗的刹车油管因磨损破裂导致刹车失灵在中国市场造成了多起事故,三菱公司开始拒不承认,直到日本本土发生同样的事故后,三菱汽车不得不对此道歉,并为所有的帕杰罗更换了油管,此后三菱品牌名誉大打折扣,帕杰罗在华销量随之一落千丈。
此后数年,三菱汽车不断被曝出“作假交通事故报告”,向“信誉不良用户贷款买车”的负面消息,陷入持续性的经营困境。最终在2004年被当时掌握三菱汽车公司37%股票的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克莱斯勒选择彻底抛弃,三菱当时在华与北汽的业务也由此终止。
此后与东南以及长丰的业务合作,均未达到与北汽的高度,由于多年来三菱汽车仅依靠进口车与零部件业务推动中国战略,这使得三菱汽车也错过了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黄金十年,直到2012年广汽并购长丰汽车,三菱汽车才第一次实现成立股比50:50合资公司。
虽然品牌影响力不俗,但是负面形象并未褪去。三菱汽车此前未曾在中国市场有过品牌整体的营销,这导致了在华发展40余年的三菱品牌实际上就像一个全新的企业,这导致广汽三菱发展并未有预计的那般美好。有分析人士曾指出,三心二意又惯于弄虚作假的三菱汽车,并不是国内投资者看好的对象。
急于转型的三菱汽车在去年相继结束了其闻名全球的“EVO”和“帕杰罗”两款经典车型的下一代产品开发项目,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来看,三菱汽车短时间内难以回归主流市场。
有业内分析指出,13年前三菱汽车在华销量是日系品牌当中的NO.1,如今它是倒数第一,无论是日产还是中国企业收购三菱,都无法回避如何重新获得市场认可的难题,毕竟摆在三菱面前的品牌重塑工作,仍任重道远。
- 地炼厂火力全开 中国4月日均原油加工量再创新高
- 葛兰素史克牙膏广告被指夸大 涉事产品国内电商有
- 巴西石油公司今年一季度大幅亏损
- 伊朗原油产量至制裁前水平 中国买家是最大助力
- 前景不明 原油争议声中创新高
- 德商行:沙特有意令下跌油价 价格战或将继续
- 前景不明 原油争议声中创新高
- 壳牌等多家大型油企纷纷放弃在北冰洋采油计划
- 屈臣氏染发剂致少女头发断裂 公司:消费者使用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