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可能是中国民营医疗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还会有新的模式不断诞生,首先是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是从政策的层面,也会有很多的资本进入,进入是多样化的,投资、改制,以及一些其他新兴的模式。”GE医疗大中华区蓝海医疗事业部总经理于婧对记者表示。
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因医疗资源紧缺,门诊的平均就诊时间通常在5分钟以内,这样才能保证一位医生平均每天早晨可以看60~70名患者。
将门诊服务下沉,是投资人和管理者关注重点,基层的门诊服务是整个医疗体系中最大的市场,常被看作是公立医院最应该也最难改革的一块。
从现状到机遇
如果从2009年算起,新一轮医改已到第七年。公立医院怎么改才好?
“对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最重要是八个字:强化主业、弱化副业。主业是教学、研究、医疗,副业就是大医院敞开大门看门诊,包括各种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我认为副业要减少,向基层导向的社会化去转型发展。”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国恩对记者表示。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私人诊所就几乎已经在中国消失。以公立医院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将大量的资金、人才以及技术聚集在大型公立医院。与此同时,部分资源、机构和人才分布在二级、一级医疗机构,其医疗质量和水平伴随淘汰机制而逐渐成为整个医疗体系中较低层次。
医疗资源在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的不均衡分配导致门诊难以下沉。患者一旦生病,社区医院很难保障能提供三级大医院给到的门诊服务。
“对公立医院来说供给侧改革遇到最大的障碍可能包括人事制度,因为人事制度里对中国公立医院的大夫定位是事业单位的人,大夫(医生)基本上不是属于自己的大夫,是属于医院、机构的财产。”刘国恩说。
让医生下沉到门诊并非易事。目前国内270万注册医生中受过系统训练合格的全科医生少之又少。刘国恩透露,国内真正需要的专科医生数量不超过90万,因为大量的病人是非专科平台的门诊服务,这意味着有2/3的医生必须通过这场改革进行职业转型。
除了数量庞大外,另一个制约因素是多数医生不愿意下沉到基层平台。
“只有把医生变成投资人和政府的合作者,而不是打工者,医生才可能走得出来。”刘国恩认为,让社会力量解决临床以外的问题,让政府解决用地和政策落实的问题,这是社会办医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
资本的选择
刘国恩所述的新模式在近几年的医疗投资市场已经蠢蠢欲动,这种新模式叫“医生集团”。医生集团的核心价值在于医生,由于脱离了传统的公立医院体系,现阶段民营的医院和门诊成为它们选择合作的主要标的。
近日,香港最大的私人门诊联合医务)以及百汇医疗集团你们民营医院太难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民营医院、私立诊所还是医生集团都是由医改需求出发而诞生的新模式,下沉门诊、解放医生只是整个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 上海迪士尼内测票热炒至千元 业内称私下购买要谨
- 乐视体育涉足票务服务 将售6月3日中国男足热身
- 发改委:严格限制产能严重过剩项目向中西部转移
- 手机数据被删除?郑州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可恢复
- 东旭集团5项行业国家标准获批
- 中国移动发布物联网平台全球合作伙伴招募计划
- 链家建“儿童守护站”遭质疑 公益人士称应以鼓励
- 第20届软博会将于5月26日举行 日韩等国设立
- 发改委:7个配套文件提速煤炭去产能 6月底前各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