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朱斌表示,交易所出台的措施主要是增加了投资者交易成本,降低换手率和成交量,在商品市场上涨过程中,这些政策的出台势必给市场一种遏制多头的感觉,所以前期获利的多头平仓了解的愿望非常强烈,此时多头天然的转换成空头,市场出现回调。
经历调整之后,目前焦煤、焦炭现货贴水,铁矿石在连续两日大跌后期货贴水,前期涨势迅猛的螺纹钢期货合约价格仍然比现货低,呈期货贴水扩大之势。一位期货从业人员告诉财新记者,当前贴水的期货品种并不多,主要是钢材相关的期货品种。不过,有观点认为,虽然螺纹钢品种前期大涨,但没有严重偏离基本面。
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1610近期的最高点出现在4月21日,当天收于2787元/吨,交易量创历史新高。彼时部分媒体报道称“螺纹钢交易额超过沪深两市成交额”,以佐证螺纹钢交易的火爆。
4月26日,螺纹钢期货市场主力合约收盘价为2554元/吨,上海螺纹钢现货的价格为2966元/吨。4月27日,螺纹钢1610以3.70%的跌幅收市,报价跌至2500元/吨。
永安期货工业品部部长朱世伟指出,即使螺纹钢期货合约经历了大幅上涨,仍然远低于现货的价格,这种期货贴水的状态贯穿了本轮上涨行情。“换句话说,螺纹钢现货供应偏紧的程度仍然超出市场预期”。
对于本轮钢价的连续上涨、大幅波动,一位钢铁行业人士表示,这是政策预期、供需变化、信用扩张和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4月以来,钢厂和贸易商每天多次报价,隔夜涨跌屡超100元/吨或±4%。该人士预计,二季度粗钢日均产量将继续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有力支撑螺纹钢需求平稳增长。
对于期货市场,上述钢铁行业人士认为,钢材期货成交巨量、价格大涨,是市场“短期乐观”与“中长期悲观”两种判断产生巨大分歧的结果。目前,中国一季度经济企稳迹象明显,但大量投放流动性所产生的通胀隐忧显现,同时钢铁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志性行业,未来会有很多行业相关政策出台。因此,钢材期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受较多的政策面、基本面、消息面因素刺激,可以预计其成交活跃态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就市场关注的期螺21日交易量历史新高,银河期货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实体经济环境下,企业有较大的套保热情和需求。期货是保证金交易,交易额是杠杆后的名义值,并非实际投入的资金交易额。
例如:4月21日螺纹钢期货总成交2397.2万手(双边),按照当日结算价2703元/吨计算,名义成交额为3239.82亿元(单边)。当日交易所的保证金比例为7%,那么实际可动用资金最大额为3239.82亿元×7%=226.78亿元。而作为全额交易的股市,当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合计为3568.98亿元。从实际资金交易来看,螺纹钢当日交易所用资金仅为沪深两市的6.35%。再考虑到期货市场的T+0交易制度,同一笔资金在当日可以反复使用,因此实际参与交易的资金更少。
部分期货从业人员呼吁要理性看待价格上涨。朱世伟表示,仅凭成交量的大幅增加来判断市场是否投机过热是不科学的,市场上虽然存在投机,但投机的作用和影响力极为有限,真正支撑螺纹钢大幅上涨的还是基本面,“基本面一直在改善,不管你看不看得见,它就在那”。
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是否意味着期货价格现在被低估要向现货价格靠拢?朱斌认为,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跟随关系,而是互为因果、循环影响。一方面,当前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认为市场并没有过热的理由也是成立的;另一方面来看,期货的价格低于现货市场又反映了市场对于螺纹钢远期走势的一种悲观情绪,反映了市场投资者认为当前螺纹钢已经过热了,将来会产生回调,所以正反两个方面解读都是站得住的。
朱斌告诉财新记者,当前商品市场的上涨有一定基本面的支撑,供给端在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的引导下供给减少,同时需求端在财政政策的引导下有一定恢复。但商品市场在短期内快速上涨一定是大量场外资金进虽然螺纹钢品种前期遭遇大涨入后的推波助澜。
“交易所出台的这些限制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朱斌认为,三大交易所的举措是吸收了去年股指期货的教训,免得应对政策出台过晚,导致被动局面。所以在市场还比较健康的时候提前出手,使得日内回转交易减少,短期投机影响消褪,商品市场逐步回归到基本面。
- 苹果准备打开钱袋子 大肆收购!
- 快鹿宣布转让上海华瑞银行股份 关闭一半门店
- 中企投资美国 最爱纽约 德州成“新宠”
- 上海4月信贷调查:房贷回落超50% 整体或较大
- 银行卡乱象屡见不鲜 网友呼吁严惩违规银行
- 14家上市银行不良均双升 银行多渠道狙击万亿坏
- 望洲事件进展:杨卫国预计本周返回杭州
- 蚂蚁金服B轮融资45亿美元 中投和建行加入成新
- 上海楼市调控“满月” 房贷受理量回落超50%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