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规划称,“十三五”时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将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竞争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为制造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发达工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五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速超过17%,2014年销量达到22.9万台,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超过200。
在中国,“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东莞、佛山等城市的发展战略。201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中国机器人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其中,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增速高于外资品牌。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对记者表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其表现主要包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隐患显现,小、散、弱等问题存在,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需健全等。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上。机器人的内涵过去是比较复杂的、高精度的机器人设备,而现在包含了软件、智能、传感、大数据、网络、云等,机器人成为一个整体。在机器人大变革时期,在传统机器人短板还没有补上的情况下,如在新一代机器人方面赶不上国际步伐,将是最大风险,也将丧失几万亿美元的市场。
新发布的规划针对机器人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中国应用机器人的目标,包括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形成30个以上典型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等,也包括重点突破十大标志性机器人产品等。这为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也使机器人产业迎来“风口”。
“从规划可以看出,未来五年,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重”,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秘书长宋晓刚说,中国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包括养老、助老、助残,救灾、抢险、勘探,教育、娱乐、智能居家等方面。
针对产业短板,规划确定未来五年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在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规划站在新一代机器人的层面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表示,要加快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就是整合全行业资源,打造“政产学研用融”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加强新一代机器人开发,特别是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标志的机器人技术研发。
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曲道奎说,在“工业3.0”之前的时代,一个行业可以有多个企业共存。而在互联网时代,强者恒强,可能只有“老大”,很难找到“老二”“老三”,因此中国一定要集中资源,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 滴滴出行CTO张博:未来机器人将在出行领域取代
- 国家发布机器人产业五年规划 智造时代工业升级带
- Apple Watch 2或外观设计不变 仅配
- 中国机器人产业规划出台:2020年形成完善产业
- 重复性工作或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艺术类职业易幸存
- 预计2016年实现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5.5%
- 新经济下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末产值或将突破千
- 中国版Atlas或将诞生在深圳 要PK的是国际
- 机器人将导致人类失业率超五成 但那又怎样?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