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的前提是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养殖户非理性补栏造成猪肉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很容易影响到养殖利润及居民猪肉消费价格波动。同时,猪价对CPI的传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
在中国,猪周期是一种特殊的价格波动现象。所谓猪周期,是指猪价因供需不平衡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动。当生猪供给不足时,猪价就会上涨,刺激养殖规模扩大,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进而使得供给过剩,这又导致猪价下跌,致使养殖规模缩减,大量淘汰母猪,猪市又进入供给不足的局面,猪价上涨。
中国的猪肉价格在较短周期内常常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有人一度拿猪肉价格的波动与A股波动相提并论。相比之下,西方猪价波动明显小很多。这与农业生产方式或许有关系。
谈及中国猪肉价格比欧美波动剧烈的原因,双汇发展总裁游牧认为,如A股中散户的比例太大一样,中国生猪市场的“散养户”比例也过多。“这些散养户一年养三十头甚至一百头,一赚钱大家都来养,一赔钱都不养了。”他指出,因此每逢猪肉价格走低,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导致未来一年的生猪供应出现严重不足,价格一下子就被推到极高。与此相比,外国的猪肉养殖大多是大养殖场模式,少有小散养户,无论价格如何波动,大养殖场的生猪出栏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游牧说,大规模养殖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大公司的技术水平,也就是对于牲畜的防病、治病能力较高。中国养猪户的防病治病能力则有所不及,“一旦疫病爆发,会在短时间内死掉大量的猪”。
猪价波动减少,对减轻农民面临的价格风险、稳定民生、发展经济都有好处。如何减少猪肉价格波动,已经成为政策研究的一大命题。根据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当猪粮比价高于8.5∶1时,发改委将及时通过中国政府网等媒体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当猪粮比价连续一段时间(通常为一个月)处于9∶1—9.5∶1之间时,由发改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当猪粮比价高于9.5∶1红色区域时,由发改委牵头会商,提出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根据欧美国家经验,在监管调控、产业引导外,而国际经验显示,养殖户一般还可以通过相关衍生品工具转移生猪价格波动风险,抵御猪周期。近年来国内也不断有市场人士提出,国内养殖户多为中小散户,资本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因此有必要推出生猪期货等衍生品工具来对冲价格风险。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然空白。
据了解,目前开展过猪类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有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中美洲商品交易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农业期货交易所、匈牙利布达佩斯交易所、波兰波兹南交易所、德国汉诺威商品交易所和韩国交易所等。
- 中国肉类协会将制定肉类产品分类分级新标准
- 猪肉价格大涨警示通胀风险 一定程度上可看作通胀
- 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做出指示: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仓满为患 进口量却屡创新高
- 中澳FTA加剧中国奶粉市场竞争白热化态势
- 韩食品进口批次四年增25.5% 日产进口减36
- 澳超市涉歧视:中文布告限买两罐奶粉 英文限4罐
- 中澳自贸协定生效 一瓶葡萄酒4年后进口税负降3
- 11月CPI同比涨1.5% 蔬菜等食品价格拉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