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更大的并购让中海迎来新契机。今年3月14日,中海发布公告称,将收购中信旗下完成整合后的中信公司及中信泰富持有的绝大部分住宅业务,总建筑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
收购项目的初始代价为人民币310亿,将按两种方式支付:中海将向中信配发约10%股份,合共代表297.24亿元价值;中海将向中信转让其资产对价,价值约61.5亿元。
交易完成后,中信将持有中海地产10%股权,成为中海地产第二大股东。
相比去年4144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如果与中信的交易顺利完成,中海土地储备将扩张50%。尤其是增加大量一二线核心城市项目,对于一向独立开发为主的中海而言,这有利于其规模进一步增长。
中海外内部人士表示,中海获取土地资源的方式,便是并购重组,公司倾向于收购上市公司的净地,并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源,尽量争取节省现金支出。
中海中信的这次合并将在什么时候完成?中海外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在3月18日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相关部门的流程等工作顺利,预计交易可以在5-6个月之内完成。
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认为,这么大资产出售,涉及的审批、评估程序相当复杂,内部融合肯定会有阻力,还要看执行结果。
“并购王”业绩单
六年不断兼并重组,带动了中海外业绩增长。
2010年的收购润色了中海的财报。其当年年报显示,中海实现营业额港币443.1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净利润为港币126.7亿元,同比增长66.6%。
到了2015年,由于资产注入的助力,全年中海系连同其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共实现合约物业销售金额约1806.32亿港元(约合1530亿人民币),在千亿房企中排名上升至第六位。
而中海外的净利润,在2015年达到333亿港元,连续14年位居房企之首。
在中国海外发展2015年业绩会上,郝建民表示,因为整合交易尚未最终完成,不考虑中信整合项目的销售贡献,集团2016年的合约销售目标为1850亿港元,较2015年增长约2.4%。
中金公司认为,中央支持央企重组,这将促使部分开发商更有动力剥离资产或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从而创造一个良性的行业整合环境而非通过企业破产来推动行业重组。
据wind资讯统计,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每年的并购金额增长均超过一倍。2014年并购236宗,涉及金额1768.09亿元,同比增长104.93%;2015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完成并购案例176起,涉及金额达1600亿元。
在多元化超大型房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资金不足的那部分中小型房企将会逐渐被代替,央企也不例外。
郝建民年初的并购之言似乎预示着,2016年房产行业将持续收购并购,这为中海外这样的房企带来更多机会。
郝建民说,面对日益分化竞争加剧的市场,中海有信心抓住行业整合机遇,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净利润行业第一,销售规模居于第一阵营。并且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争取投资的机会。
- 中信集团七年地产整合近尾声 将与金融相结合
- 绿地董事长张玉良:看不到北京房价下跌可能性
- 绿地多栋高楼墙面开裂 开发商:是回填土下沉造成
- 营收和净利均激增7成 泰禾集团2015年高增长
- 改变居住方式 天九城市推森林花园建筑模式
- 万科股东大会通过停牌议案 股票将继续停牌至6月
- 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正探索军贸板块资产证券化
- 逆市扩张的万科 要赚钱还得靠一二线城市
- 碧桂园承认退出北京地块 称三四线城住宅售价只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