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萧条,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在全球率先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此后,日本央行又多次实施不同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措施。但从2001年至今,日本经济的表现可以说是远远不如人意。虽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帮助日本基本解决了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的巨额不良债权问题、推动经济低速增长,但无法真正促进内生增长动力形成。经过2003至2007年期间大约2%的恢复性增长后,日本经济再度陷入危机。2008年日本经济萎缩1%,2009年则萎缩5.5%。即使此后日本加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六年内日本经济仍连续经历六次衰退,“安倍经济学”基本难以为继。2015年第四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折合年率下降1.4%,而民间消费下滑是造成GDP跌幅甚于预期的主因。虽然今年1月日本意外宣布推出“负利率”政策,但“负利率”势必影响到居民利息收入及收入预期,很可能会降低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故而这一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恐怕依旧无助于日本经济复苏。
从其他国家实践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大量资金追捧高风险资产,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但实体经济表现并未达到预期。2015年7月,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较2009年3月大约上涨了180%,德国DAX指数大约上涨了200%,而实体经济仍然表现不佳,特别是低利率、零利率环境损害到银行经营稳健性。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对德意志银行可能成为下一个雷曼时刻的关注,充分反映出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绩和经营稳健性的担忧。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全年欧元区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恶化,企业家信心不强。经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国虽然经济复苏并率先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轨道,但主要归功于美国科技创新实力、美元世界货币地位以及制造业振兴。
综合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显著特征的货币刺激政策,显著推升了高风险金融资产价格,明显延缓了经济结构性改革进程,大大增加了内生经济增长动力形成难度。2016年年初,全球金融大动荡,全球主要股指高位回落,反映出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的担忧。可见,货币刺激不能替代结构性改革措施。如果各国政府不致力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过度依赖货币刺激路径,那么恐怕也会陷入日本“经济刺激短暂复苏—再度衰退—加码货币刺激”的死循环。
经济增长归根结底依靠科技、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动。长期连续依靠货币刺激经济,并不能真正让经济走出泥潭。参考借鉴日本经济治理政策得失,中国唯有加快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侧要素优化组合,大力推动社会创业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健增长。
- 308家上市公司预亏 供给侧改革需求凸显
- “十三五”重点推进三大战略 培育新经济支撑带
- 香港入境游客下跌态势仍止不住 零售额继续看跌
- 上市企业轻装上阵需减负红包 专家建议降低税费
- 广州财政局:城乡居民收入后年翻番有难度
- 英媒:中游客赴日爆买变异 从名牌向廉价货转移
- 发改委投资司司长谈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
- 社科院李扬:财政赤字与政府负债预计会迅速增加
- 李克强:中国经济在挑战中越战越勇 要更主动作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