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尤其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更加旺盛。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金融支农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和金融服务力度。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较大改观,农民贷款的可获得性大大提高。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0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国共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40个。
要让资金血液源源不断进入三农,除了资金保障,还要有支农机构的广覆盖。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应当注重“双轮驱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合力。互联网金融机构天生带有“草根”特性,生来就是为“草根”阶层服务的。而传统金融机构在各种竞争压力下,也在积极推动网点和服务下沉。”
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仅靠政策鼓励远远不够,还需要银行的业务创新以及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
郭田勇表示:“金融支农,不能硬逼着各类机构去做,只有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它们才能真正真心做普惠金融。”
其实近年来,各类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发现农村金融大有可为,通过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找准客户定位,业务做得很好,在商业运作与金融支农方面找到了共赢之路。
农行广东分行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探索出了“银行+公司+农户”的新型贷款模式。比如农行与当地的农业食品企业天农公司合作,共同筛选合作农户,由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农业银行向农户发放单户最高额度为50万元的贷款。2009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70笔,金额超亿元,带动2000多户农户发展肉鸡养殖,户均增收约30000元。
农行广东清远分行副行长李亮认为,服务三农,对商业运作的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是关键环节。而农户往往最缺的就是启动资金及获得信贷启动资金的有效抵押物。如何找到破解之道,考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能力。只要找到一条银行、企业、农户的共赢之路,才能使金融的“造血”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 外媒:华尔街正大举做空人民币 即将展开决战
- 一月新增信贷预计将达2万亿 银行降息预期强烈
- 总理15天两次谈汇率 分析称做空压力会下降
- 央行1月公开净投放超万亿 年关流动性稳定
- 融资余额两日降超400亿元 需警惕杠杆风险
- 徐高: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 政府应减少“出其不意
- 德国经济形势不稳 央行从海外收回黄金储备
- 农行要求各级分行关闭全部涉P2P交易接口
- 外媒:数家国内基金被要求推迟发行QDII新产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