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在新能源暖风中“遇冷”混合动力汽车

运输设备  2015-12-23 11:22:5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在政策上受到广泛关注。此前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的充电和更换站超过1.21万座,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北京市首次对新能源汽车指标采取免摇号政策,外界认为此举是新能源汽车进一步进入市场化的门槛。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在政策上受到广泛关注。此前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的充电和更换站超过1.21万座,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北京市首次对新能源汽车指标采取免摇号政策,外界认为此举是新能源汽车进一步进入市场化的门槛。

  尴尬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相继推出以来,以北京为首的汽车产业大都市来看,包括北京汽车,江淮等新能源汽车大厂都在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除此之外,宝马、特斯拉等国外豪华品牌也相继进入新能源汽车摇号目录,以国有自主品牌引领的军团在此基础之上还将享受现金补贴政策,随着政策利好不断加码,这些汽车企业显然更有底气,在市场上不断扩张自己。

  近日,就在新能源汽车取消摇号政策推出以来,新能源汽车一直都是提车困难,而不参与摇号这让“等候多时”的消费者松了一口气,虽然在消费者的眼中,新能源汽车从补贴、免税、环保等一系列角度考虑固然是值得优先考虑的因素,但是,前几年首推的混合动力汽车现在却被人们“抛之脑后”,市场定位变得十分尴尬。

  北汽新能源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没有电的情况下通过燃油来实现动力供给,其节能环保效果有限,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过渡方案。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出发点是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产业安全,纯电动路线才代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方向,新能源产业政策规定了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技术路线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终极目标,而业内基本上也形成了一个共识,纯电驱动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方向,其他的方式可能是过渡。

  然而,对于北京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来说,混合动力没有政府补贴,而且还需要摇号,新能源汽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这样,何乐而不为呢?就从单方面环保的角度考虑,当然纯电动占据优势。

  “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过渡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中也可以看出,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技术路线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终极目标。随着纯电动汽车技术日臻成熟,续航里程会持续增加,再加上政策的倾斜,将大幅提升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认同感,未来纯电动汽车势必将占有更大行业占比。”张勇补充道。

  生存空间尚存

  需要看到的是,“遇冷”并不意味着生存空间的消失,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混动汽车市场定位虽然变得尴尬,但在纯电动车技术和配套设施尚不全面的情况下,依然是消费者的选择之一。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彭建强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政策的推出,不用参加摇号,这样是会给新能源汽车带来可观的销售量,但这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影响是不大的。”

  “现在看来,混合动力汽车要考虑的是节油成本与价格的权衡和比较。如果通过这种权衡和比较来看的话,虽然混合动力汽车省油,但是买车相对贵一些,消费者要在这其中做一个比较,总体来说,混合动力汽车会比较可靠一些,而电能续航还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原因”。彭建强补充道。

  混动和新能源汽车他们之间相对于的竞争或许会日益明显,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先应该实现技术突破的环节,如动力蓄电池技术,整车技术,充电技术等。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发展之路是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随着政策和一系列补贴的饱和甚至慢慢减少,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就会少了一个可以权衡的标准,从而选择其他类型的汽车。而出于环保方面来看,新能源汽车属于耗电类,相对于环境的改善、节油、噪音等方面来说确实是不错的,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个人的原因是首要考虑的,混合动力汽车属于节能型汽车,耗油也会造成污染,但是综合来看还是实用性比较高。

  记者走访各大汽车4S店时了解到,目前询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还是居多的,但是考虑了政策和一些其他因素以后,有一部分消费者还是选择了混动汽车。

  “我个人之前入手的是一款混合动力汽车,汽车在速度60迈以下的时候用的是电能动力,而要加速或者速度上升的时候将会转化为用油来支持动力,这样其实用性很高,高速时为电能充电,低速时消耗充满的电,因此这样一箱油如果操作得当的话可以行驶至少500公里以上,不会为了哪里有充电桩而担心。然而现在政策和补贴大力推行,想要购置一款新能源车,近途还是可以的,远行就要担心了。总体来说,还是觉得混动稍好一些。”一位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朴女士告诉记者。

  张勇告诉记者:“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消费者会将混动汽车作为过渡阶段的车辆来使用,从而使混动和纯电动汽车之间形成一定竞争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混动的动力传递架构可以提供更多提升效率的可能。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混合动力系统所依托的电动机本身就是具有相比于内燃机动力更高的效率。所以,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混合动力自然是优势明显。

  发展前景不明朗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3.67万辆,同比增长2.3倍。纯电动汽车销售8.75万辆,同比增长2.7倍,市场份额约占总销量的6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4.92万辆,同比增长1.8倍,市场份额约占总销量的36%。从累计销量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较略有下降,相反,纯电动汽车略有增长。

  张勇表示,“大力发展纯电动车是目前所有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方向,因为纯电动汽车符合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方向。技术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根本,就北汽新能源汽车来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不断提高,彻底将解决航里程短的问题。再加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将释放出更多纯电动汽车购买需求。”

  张勇认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电动汽车是最符合国情的技术路线,它最适合我国缺少石油而内燃机技术水平不高的国情,最能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并且我们掌握的技术不比其他国家差,是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最好手段,并且锂资源和稀土资源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战略资源在我国有足够的储量,是我国具备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智能汽车将是最终形态,纯电动汽车与智能汽车具有天然的契合度。”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344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中国演艺产业现状与供需平衡分析

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情况(1)演出场次2013年国内音乐类演出总场次1.65万场,票房总收入达43.06亿,占演出...[详细]

中国不锈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分析

我国不锈钢行业市场规模我国目前的不锈钢生产能力和规模远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消费需求,而我国不锈钢行业有极好的市...[详细]

中国婴儿奶粉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详细]

园林绿化行业结构分散 探析未来发展四

城市绿化的建设过程、功能要求和经营目的,与林业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建设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以取材为主,一个是以环...[详细]

内蒙古和山西地区LPG行业市场供需现

内蒙古LPG1.1市场现状内蒙古具有自身特色的石油和化工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石化产业构成中,煤化工在全国已占有...[详细]

中国陶瓷行业竞争激烈 艺术陶瓷成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收藏观赏性艺术陶瓷市场日益红火,并由此推动了国内艺术陶瓷制作的产业化进程。一、国内陶瓷...[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