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人”闯门或意在从股价中获利
近两年,险资对于房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股房地产企业的保险企业不在少数。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险资入股房企的目的一是获取企业控制权,参与运营管理;二是谋求长期合作,取得双赢;第三类则是因为看好房地产行业,单纯进行财务投资。
险资入股房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企业的控制权。对于险资而言,本身没有过多操盘运营经验,通过资本优势拿下管理成熟的房企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房玲认为,险资通过资本运作,可能会从股价变化中牟利。例如,“野蛮人”的入侵势必会引起房企原有股东的重视甚至是反击,此次前海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华润如若选择增持很可能为前海“抬价”,前海则可获利走人。
理性合作可能为险资房企带来双赢
如果说前一种类型像是“野蛮人”闯入家门,那么企业结合自身和险资需求,主动引入险资成为股东的并购,则更可能产生合作和共赢。
对于房企而言,一方面,险资能够成为房企转型期的“资本守护者”。当前市场背景下,房企纷纷谋求转型,因而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长的回报周期,险资能起到支撑作用。如碧桂园引入平安人寿,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平衡其从布局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转型的发展风险;金茂引入新华保险,则能帮助其“两翼”中的金融业务快速起步,同时能对“地王”项目起到资金补充。
另一方面,险资或能成为房企在养老等行业多元化发展的支柱。房企都看中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并提前布局,险资则能帮助房企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问题。2009年中国人寿入股远洋之时,远洋就明确表示过是为了企业的养老产业发展,金茂和新华保险合作、保利地产和太平人寿合作养老、恒大与人保合作等都提到了养老领域。
对于险资而言,则能分享房企的发展成果,为未来自身发展地产业务做铺垫。险资愿意长期投资的房企均是实力雄厚,每年可享受相对稳定的分红。当前的政策导向对于险资投资有所放宽,但是仍然不允许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未来政策有松动,当前布局房地产的经验也会为日后“单干”带来“底气”。
房企收购金融企业亦屡见不鲜
险资入股房企只是当前房地产金融大趋势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房企也在积极收购保险、信托等公司获取牌照。近期一连串跨行业的合作、收购等事件标志着,地产行业已经全面进入“金融并购时代”。
更多大型房企可能成为险资的“猎物”。险资的“胃口”已经不仅限于“吞并”金融街、金地这样的中型房企身上,千亿房企万科、碧桂园等都已成为险资追逐的对象。相比用转型等概念炒作的小型房企,大型房企的运营和利润回报更为稳定,适合险资为规避汇率等风险作长期持有。未来,更多大中型房企的十大股东中将出现险资的身影。
金融全牌照将成为大型房企的“标配”。在恒大收购中新大东方、万达成为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后,绿地的信托收购计划也在进行中,房企对金融企业的收购案例还将继续增加。房企的目标将是获取金融全牌照,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和租赁,起到帮助房地产主业发展、提供投资并购资金和单独形成盈利点三重作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连续的降息降准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资本市场有大量资金,房企融资成本也不断降低。通过发债等方式融资后,不少上市房企可能并不差钱,反倒是金融机构缺少优质的投资标的。行业将从“房企四处找钱”,逐渐转向“有钱也难抢好房企”。未来,产品有特色、品牌溢价高、营销能力强的三类房企可能最为抢手。
- 年底房企冲刺业绩 促销力度已达到年底最大
- 前11月均价如回到7年前 大批公寓割肉卖楼求带
- 今年深圳龙华90平米新房 每天涨价1651元
- 双12吹响冲锋号 成都楼盘搞不搞岁末营销看业绩
- 不转型一定“死” 成都房企将大踏步转型
- 拿了地王等解套 南京楼市高价地王或许很高危
- 临近年底楼市成交翘尾 开发商将全马力冲刺12月
- 假投资疯狂吸金 地产理财成房企非法集资新手法
- 海南楼市将迎来窗口期 华润石梅湾领衔旅游度假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