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险公司进军房地产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债权、股权投资的方式介入房地产;二是通过购置商业地产、物业获取租金回报,为运营这些自用物业,这类险企通常设立房地产子公司。
钟情地产公司
从保险公司对房地产业债权、股权的投资形式来看,尽管国家逐步放开险资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限制,但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的规定,保险公司不得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不得投资开发或者销售商业住宅,这意味着险资更多是以投资者的角色分享房地产行业的成长收益。尤其是近年来,险资布局房地行业愈发明显,从幕后的财务投资角色现在已走向台前合伙人角色。
股权投资方面,统计显示,金地集团成为最受险资追捧的地产股,其前十大股东中,保险公司最多。数据显示,金地集团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有7个为保险资金账户,涉及保险公司包括富德生命人寿(账户列第一、六、八大股东)、安邦人寿、安邦财险、天安财险、华夏保险。公开资料显示,富德生命人寿曾在2013年的1月25日至2014年4月21日先后四度举牌金地集团,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
另外,万科A的第四大股东与第十大股东均为前海人寿;新湖中宝的第五大与第八大股东分别为前海人寿与国华人寿;金融街的第二大与第三大股东分别为安邦旗下的和谐健康与安邦人寿;凤凰股份的第二大与第六大股东均为前海人寿。
从保险公司来看,天安人寿、前海人寿、华夏保险、国华人寿、安邦保险等公司均现身4家以上不同房地产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国人寿现身南国置业与鲁商置业的第八大股东与第九大股东;泰康人寿分别现身南京高科、阳光股份、蓝光发展的第六、七、八大股东;阳光人寿与阳光财险分别为京投银泰的第四大股东与第九大股东。
此外,港股市场地产股中,中国平安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新华保险为方兴地产第二大股东。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险资入股房企,主要出于三个原因。首先,从险资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看,保险资金必须寻找投资期限匹配且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其次,是希望捕获房企内部的一些客户,比如目前不少房企涉足养老地产,险资入股后,可以把房企置业者的潜在养老需求挖掘,方便险企获客;再者,险资入股房企,本质上是希望扩大资管规模,从房地产公司架构的特殊性看,因为其有很多项目公司,所以入股后,不排除后续对部分项目公司进行业务调整。
同时,根据安居客的监测,目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安邦保险、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等险企均与房企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如保利地产于11月6日宣布与太平人寿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健康养老产业展开跨界合作。
频设地产公司
购置地产物业方面,近年来,险企新增的涉及房地产开发运营的子公司也在增多。根据媒体的报道,去年有超过20家保险公司合计控制了超过100家非保险类子公司,这些非保险类子公司中最多的并不是银行、也不是基金公司,而是房地产类公司,地产公司的数量超过50家,占据所有子公司的半壁江山。
这类地产公司主要集中在以上市险企为主的保险集团,《证券日报》统计显示,四大险企去年涉房子公司数量由16家增至30家。其中,中国平安涉房子公司包括深圳平安商用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平安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平安好房(上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沈阳盛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桐乡平安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新华保险的涉房子公司包括尚谷置业、檀州置业、广州粤融、紫金世纪、海南养老等公司;中国太保的涉房子公司包括太保房产、新汇房产、和汇房产、天津隆融等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险企也加大海外房地产投资力度,房产投资咨询和服务机构仲量联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的海外房地产投资同比激增50%,达到156亿美元。投资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保险公司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相较去年的试水,“险资出海”已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交易宗数和金额再创新高,而保险资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安邦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阳光保险收购纽约巴卡拉酒店;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联手铁狮门,斥资5亿美元收购波士顿4号码头地产项目;中国人寿还与卡塔尔控股公司联合出资收购了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的10UpperBankStreet大楼等。
- 北京一周卖地近248亿元 楼市成交均价上涨3%
- 重庆成交面积上涨36.1% 主城区单周成交近5
- 南京库存将跌破5.2万套 年度总价地王挂牌
- 商品住宅成交将继续回暖 青岛去库存压力微降
- 多盘集中签约 厦门住宅量价达年内高位
- 首开股份将与融侨合作开发福州四宗地 持股约51
- 房贷证券化将启幕 中国版“两房”渐近
- 佳兆业风波再起 对冲基金Farallon欲注资
- 南京房价八连涨 江苏将出新政约谈价格虚高楼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