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汤姆森路透(ThomsonReuters)旗下知识产权与科学(IP&Science)部门整理的数据显示,三星电子及其他三星集团旗下科技子公司都在加大它们在汽车技术方面的研发力度,在它们从2010年以来提交的共计1804项美国专利申请中,有三分之二与电动汽车和汽车电子元件有关。
不过,由于申请和发表之间的滞后原因,这些数据并不包括它们在2013年之后提交的申请。
目前,它们尚未获得较为显著的业务进展,三星集团也拒绝就此发展战略予以置评,但是这一市场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
据ABIResearch调研公司分析师多米尼克·博恩特(DominiqueBonte)表示,各大汽车制造商们已经在结合或正在开发先进技术来增强其安全性、提供更好的连接智能手机的车载娱乐系统,为科技公司进入这一总规模约5000亿美元的汽车相关软件、服务和元件市场创造机会。
博恩特表示:“目前在该市场上有两大趋势:一是汽车成为一种联网软件设备;二是整个移动和信息通讯(ICT)生态系统都非常希望参与到这一变革之中。”
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电视和电脑需求的放缓,IT行业尤其想在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位,但三星却在这一领域错失先机,一些最佳合作伙伴已经被捷足先登。
今年10月份,三星本国的竞争对手LG电子便已与通用汽车签订了一份重要的供应协议,使得LG股价飙升。与此同时,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也表示,未来三到四年内其芯片将应用到3000万辆以上的汽车中。
不同于苹果和谷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三星正在研发它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
IHS分析师丹尼·金(DannyKim)表示,三星集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集团式的方法在汽车行业建立其供应商的地位。
金表示:“在三星集团内所有充满竞争力的组织之间,该公司需要认真致力于铸就它们的协同效应。”
在将其负债累累的汽车制造部门出售给雷诺汽车公司10年后,三星集团在2010年宣布它将再次进军汽车行业,并将车用储电池列为该公司的五项成长型业务之一。
如今,该公司旗下三星视界(SamsungSDI)现已成为全球第六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拥有包括宝马、克莱斯勒、大众汽车等在内的客户。
寻觅机会
目前,三星帝国的其他部门也在寻找机会。
三星的专利申请文件展示了众多不同的科技,包括一个疲劳驾驶检测系统、一个盗车警报系统和一个显示路线指示和交通信息的透明显示屏。
三星电机公司(Electro-MechanicsCoLtd)最近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向新汽车客户销售各种元件,例如摄像头模块。此外,该公司还表示它将考虑以并购的方式提升其汽车相关业务。
三星显示器公司(SamsungDisplay)也表示,汽车行业是一个潜在的发展领域,该公司也一直在与宝马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厂商Continental合作测试其OLED显示屏。
汽车领域的发展前景令人垂涎。
英伟达称其汽车部门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1.48亿美元,在一年内近乎翻了一番。
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14年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截至2020年,来自可联网汽车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收入可能会从2014年的大约300亿欧元增长到1800亿欧元(合2000亿美元)。
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ConsultingGroup)今年曾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推出全自动汽车,汽车制造商们可能会在每辆车上多花费6500美元。
分析师表示,三星视界已建立的供应合作关系可能会通过捆绑其它三星部门零部件和服务的形式来拓展。
然而,三星内部人士承认,除三星视界之外的其他科技部门可能会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显著的与汽车业务相关的销售额。
汽车行业的产品开发周期较消费类电子产品而言要长很多,而汽车制造商也不会轻易增加毫无经验的供应商。英伟达花费了七八年的时间才成为一家全球供应商,获得了汽车行业的认可;LG也是在跟通用汽车合作了近十年后才取得ChrevroletBolt的元件供应合同。
分析师表示,三星电子也可以效仿LG电子,采用一站式服务战略追赶其它公司,即与其姊妹公司合作,共同提供统一的电池、芯片、传感器和软件,例如Tizen操作系统等。
ABI分析师博恩特表示,三星还可以通过收购一些知名公司来加速其汽车业务的推进,如收购日本瑞萨电子集团(RenesasElectronicsCorp)——去年,Gartner研究人员称该公司为世界顶级汽车半导体制造商,当年其营收达31亿美元。
他说道:“对一个供应商而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整个平台的部件,而不是一个单一部件。”
- 前三季度中车净利80亿 与铁总博弈告一段落
- 打车软件内搭建创客平台 Uber杭州跨界玩突围
- 东风本田2015计划落空:服务等均落后竞争对手
- 申通加盟硬伤或添堵 欲借上市解资金饥渴
- 优步明年或取消上海司机补贴
- 三菱因存安全隐患问题 召回9644辆帕杰罗V7
- 滴滴最高120万元司乘险 生态系统浮出水面
- 春秋联手日企进军酒店业 计划2020年在日开1
- 大众因排放丑闻 三季度利润下滑34.8亿欧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