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济宁CPI已连续6个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昨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了解到,6月我市CPI同比增长0.1%,创5年新低。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下降0.3%;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
今年以来,CPI一直徘徊在1%以下,对比6个月以来的数据来看,近三四个月CPI与全国CPI差距越来越大。具体来看,1月份CPI首度跌破1%,同比增幅0.8%;2月份CPI继续“低调”,增幅维持在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0.4个百分点;3月份CPI再创新低,涨幅继续收窄,仅0.6%;4月份,受五一节假日效应影响,CPI增幅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5月份,CPI增幅继续收窄,同比增长0.2%,比全国CPI涨幅低了1个百分点;6月份,CPI继续走低,同比增幅0.1%,比全国CPI低了1.3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济宁CPI已连续6个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去年同期济宁CPI较高有一定关系,主要还是经济通胀紧缩所致。
调查
饭桌上的消费比5月份减少了近300元
CPI素有物价的“晴雨表”之称,它的持续“低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市物价变化的现状。“上个月感觉物价没那么贵了,工资涨了,生活压力小了很多。”家住科苑小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上个月吃饭、娱乐、购物消费仅占到工资的一半,而且房贷利率也降了,感觉生活轻快了不少。
这些感受反映在数据上就是: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3%,八大类消费价格呈现“一涨五平两降”态势。其中烟酒类上涨2%,食品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上涨、衣着类和居住类与上月持平。
“显然,在所有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下降幅度最大,远高于其他。”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杨存方说,由于季节的变化,鲜菜、鲜果价格下降幅度最大,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程度较大。此外,羊肉、鲜蛋、禽类价格下降明显,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在0.02个百分点左右,猪肉价格略有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05个百分点。
对此,市民辛阿姨颇有感触,她的6月消费账单里,“饭桌上的消费”比5月份减少了近300元钱。
分析
CPI持续迟钝,吃货“功不可没”
一直以来我国CPI的8类商品价格统计中,食品价格指数所占权重最大,达33.2%。而对于全国数据,济宁6月CPI中食品涨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月份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济宁仅为0.7%;而与5月份相比,全国食品价格下降0.1%,济宁却下降了1.1%。”业内人士分析,从数据来看,济宁食品价格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什么济宁CPI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饮食习惯以及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食品消费在生活消费的比重逐年减少,物价波动也因此稍显‘迟钝’。”业内人士分析。不过,目前来看,我市食品类消费依旧领涨CPI,尤其是粮食、鸡蛋、水产以及瓜果蔬菜,对CPI的影响依旧不小。
具体来看,水产品价格上涨15.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4.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2个百分点;菜价格上涨14.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49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8.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干鲜瓜果类价格下降10.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8个百分点。
此外,非食品价格、消费品价格以及服务项目价格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全国非食品类和消费品价格都呈现上涨态势,而济宁则呈现下降态势。“这些数据的变化,一方面与全年同期数据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业内人士说。
展望
专家预测下半年可能还会降准
“6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1.4%;PPI同比下降4.8%。物价下半年有可能将回升,存在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华说。
陈华分析,猪肉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上升,未来仍处于上行的周期中,这在下半年会对物价带来一定拉动作用,但是由于需求比较弱,所以上行幅度不是很大,整个CPI在下半年上涨幅度将不会超过2%。
“目前来看,CPI整体处于收缩区间,再加上目前市场流动性还较为宽松,所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向偏松方向调整不会改变,近期降准的空间依然存在,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陈华说,因为准备金还是比较高,为了保证流动性,它的下调还是有空间的,下半年可能还会有一到两次降准。
- 2015年6月北京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广州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南通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天津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深圳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乌鲁木齐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福州CPI数据统计
- 2015年6月江门CPI数据统计
- CPI连续10个月处于“1时代” 未来货币政策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