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团多次冲击IPO历程
2011年5月,窝窝团宣布启动IPO,要争取实现成立两年即IPO上市的奇迹。
2011年7月,消息称窝窝团被瑞士信贷等多家券商拒绝代理其上市业务。
2011年8月,窝窝团被爆IPO业务遭多家承销商拒绝而搁浅。
2011年9月,窝窝团董事长徐茂栋仍表示,窝窝团已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
2012年1月,外媒称窝窝团正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1亿至2亿美元。随后,窝窝团被爆IPO遭主承销商否决。窝窝团则回应,将在当年在二季度上市。
2013年1月,窝窝团称已经实现盈利,利率超8%,徐茂栋表示赴美上市只待美国资本市场的窗口打开。
2015年1月,窝窝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书文件,拟通过IPO交易筹集最多4000万美元资金。
2015年2月,窝窝团IPO项目的提交上市材料阶段于2月4日完毕,预计于2月25日纳斯达克挂牌,市值3.84亿美金。随后,窝窝团再次向媒体确认,上市时间再度延期。
2015年3月,消息称窝窝团遭最后通牒,必须在3月31日前完成IPO。
2015年4月,窝窝团宣布将于4月2日晚间上市,但这一承诺再次化为泡影。
2015年4月8日晚,窝窝团登陆纳斯达克,首日破发。
大众点评选择继续做大盘子
4月初,有消息称,大众点评网获得8.5亿美元投资,本轮融资对大众点评的估值达40.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腾讯、小米、淡马锡控股、万达集团和复星集团。这将是继小米去年12月融资11亿美元之后,中国创业型公司所获融资规模第二高水平。
在融资的同时,大众点评也不断并购。4月7日,企业订餐平台美餐宣布完成C轮1.4亿元人民币融资,此轮融资由大众点评领投,KPCB(凯鹏华盈)、NGP(诺基亚成长基金)、挚信资本跟投。
一边是大众点评获得巨额融资的消息,一边是某公司获大众点评投资的消息。伴随着巨额融资,大众点评近两年在O2O领域“搭台唱戏”的战略布局步伐加速,进行了一系列密集并购动作。
如今的大众点评,已经涵盖了团购、预约预订、外送、电子会员卡等交易,以及餐饮、电影、酒店、休闲娱乐、美业、结婚亲子、家装等几乎所有本地生活服务。可是,走了10多年的大众点评现如今几乎已经坐上了O2O头把交椅,为什么还不上市?
业内认为,大众点评并非不想上市,但是从市场环境来看,为其整体估值考虑,大众点评还得等等。目前,整个团购行业盈利模式不清,商业模式不稳定,商家需要让利,还需要给团购公司7%-10%的交易分成,容易入不敷出。团购业务风险较大。同时,整个大众点评自身的业务模式还未成形,在移动互联网端,还有很多新的应用没有成熟,上市后分散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利于按照决策层意愿发展。
此外,从对应企业的状况来看,“美国版大众点评”Yelp在2014年取得3650万美元的净利润,实现上市后首次年度盈利。然而投资者并不买账,Yelp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的交易时段大跌超过10.2%。分析认为,该公司的活跃本地商家以及月活跃访数增长放缓导致这一状况。团购鼻祖Groupon的日子更加不好过,目前股价仅在7美元上线。美国资本市场对团购模式的信心不足,估值难回高点。
于是大众点评选择继续做大盘子,讲更多故事。
美团与大众点评轮流上演融资、并购大戏
BAT对O2O本地生活均有所布局。除了腾讯所支持的大众点评,还有百度旗下的糯米网和阿里巴巴入股的美团。如今,在团购O2O领域前三甲中,窝窝团并不能排上座位,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团购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776亿,从市场份额占比看来,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份额基本占据前三位,拉手、窝窝、满座等市场份额则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与大众点评轮流上演融资、收购大戏的美团,也早在今年1月,宣布获得了7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而美团CEO王兴对美团的估值达到了70亿美元。
经过近些年的厮杀,大众点评和美团的优势领域已经逐渐错开。前者在商业概念上更胜一筹,后者在经营业绩上优势较大。业内人士表示,二者业务模式不是完全相同,大众点评以信息(点评)为基础,经过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生活消费的决策入口;美团从一开始就是交易,可以理解为生活服务领域的B2C。
有的企业不是不能触及赢利点,而是选择不盈利,不给对方可乘之机,直到熬死对手。或许美团、大众点评两家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样。
- 中国邮政改革8年终迈步:收编31个省邮政公司
- 大众点评完成第六轮融资 估值达到了40.5亿美
- 携程平台化战略初现成效 梁氏强势回归
- 凡客1.3万人只剩不到300 陈年:重新做人
- 京东被曝数据造假刷销量 刷单经领导审批
- 阿里巴巴“联姻”海国际电影节 达成战略合作
- 美丽说布局微商市场 入股货多多
- 家乐福再关一店 启动入华20年来最大调整
- 15年亏损16亿 卜蜂莲花在华举步维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