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煤电清洁发展水平成我国煤电发展“新常态”
2014-10-16 13:55:5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而在《行动计划》发布之前,国内煤电行业已经掀起了一场煤电清洁改造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煤电行业已经出现五种环保改造的目标,分别是:浙能集团(落地机组嘉兴7、8号)“超低排放”;神华国华(落地机组舟山4号、三河1号)“近零排放”;华润电力(落地机组广州热电1号)“超洁净排放”;神华国能(落地机组大港电厂)“趋零排放”;华电集团(落地机组石家庄裕华热电1号)“超净排放”。
煤电清洁、高效环保改造俨然成为国内煤电发展“新常态”。
煤电环保改造风起云涌
从今年5月开始,各种“降低排放”的消息“捷报频传”,几乎是“一月一报”。在各种“降低排放”的报道中,“首个”、“首次”、“首台”、“低于燃气机组排放标准”等字眼频频出现,煤电超低排放环保改造俨然成为一股潮流。
5月30日,浙能下属嘉兴发电厂8号机组完成烟气装置改造,7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也进入调试阶段,这两台百万千瓦燃煤机组的改造总投资是3.95亿元。
6月25日,神华国华舟山电厂新建4号35万千瓦燃煤机组顺利完成168试运行,据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取样监测数据,机组试运行期间,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数值低于燃气机组排放限值的一半。
7月21日,总投资7000万元的广州华润热电1号机组“超洁净排放”改造工程投入运行,经广州市机电工业环境监测站现场监测显示,1号机组污染物排放浓度优于国家重点地区燃气轮机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8月24日,神华国能天津大港发电厂环保示范电厂建设通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该改造项目总投资额达3亿元。
9月9日,据河北省环保厅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华电石家庄裕华热电1号机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低于国家颁布的燃气轮机组排放标准,去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投资近5亿对两台机组的湿式电除尘器进行改造。
可见,各个发电集团的开局试点成绩都还不错,于是各家都有了进一步扩大改造的“雄心壮志”。煤电环保改造风起云涌,势头正猛。
例如,南方发达省份浙江要求今后该省新建、在建燃煤机组全部要按超低排放标准建设,在役60万千瓦以上机组2017年前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清洁高效是煤电可持续发展方向
记者梳理了目前各大主流电厂环保改造后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对比《行动计划》提出的改造目标“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发现大部分企业的排放数据比《行动计划》的目标还要低,煤电企业自我加压,超前改造。
但是,达到这样苛刻的目标,意味着必然要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对此,业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就给这些企业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煤电近零排放不科学、不可行。要达到真正的“近零”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增加运行成本,不值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大背景下,相比新建机组的投产,对于现役燃煤机组实施环保改造是一项投资巨大、规模巨大、难度巨大的工程。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则认为,以浙能集团推行的改造为例,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和运行的成本最起码大大低于天然气发电的成本。
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表示,超低排放改造的成本,百万千瓦机组大概是每台投入1个亿,折合成电价水平是不到1分/千瓦时,这个标准,经济承受能力强的东部地区企业可以负担,但是其他地区不行,其他地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不可取。
有专家指出,从“排放限值”到“超低排放”的意义对于煤电技术本身的意义可能更大,但对于整个大气环境改善的作用可能不足,对于煤炭利用来说,改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电煤比重的同时治理散煤的效果更为明显。郝吉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散的燃煤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来源,一吨散煤甚至比一百吨电厂用煤排放的污染物还要多,他认为要提高电煤在煤炭中利用中的比例,尽量控制散烧煤。
虽然业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无论从政策还是企业层面,煤电的清洁高效改造已经成为必然,在行业的大力推动下,必然成为煤电发展的“新常态”。
- 国内铁矿石价格一路走低 处于亏损临界线
- 资本持续进入 光伏产业回暖趋势已显现
- 多部委推进加大有效投资力度 172项重大水利工
- 四川助力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 煤层气十二五目标难完成 去年抽采量不及20%
- 国内能源形势严峻 生物质利用还需打通症结
- 中俄再签能源新协议:年供1千亿方天然气成新目标
- 水利工程:农业水价改革方案正制定 在建水利投资
- 进口煤价格优势消失 煤企拉开涨价序幕
转型代客理财加快 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提速
2014年1-8月广东省刨花板产量数据统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