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
2014-6-26 9:00:1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产业转移是讨论多年的话题,在经济结构调整、稳增长和区域均衡发展等需求下,实现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具有积极意义。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表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能够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国总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1)产业转移传导经济动力
产业的发展一直通过寻求价格,遵循着从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转移的规律。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已经在逐步向湖南、湖北和重庆等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用工、土地等成本的增加,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首个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及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的支持鼓励下,中西部地区相继成立了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有业内专家表示,只要产业能够顺利转移,且转移的目的地具有资源优势[-0.46%],产业转移就必然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
不过,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中西部地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而言,是否会存在一定障碍?
会议指出,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导,让调结构和稳增长、惠民生互为助力。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做好人才开发和产业配套。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有较大倾斜政策,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就明确,促进东部产业有序转移,国家财政每年向西部投入4000亿元。徐逢贤说,“能够解决投资问题。”
(2)出口重心将向西延展
会议指出,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注重政策引导,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资源型产业布局导向。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除热电联产外禁止新建燃煤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要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
“西部地区已经具备产业转移的条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徐逢贤说,原来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而经过最近几年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两位数。
实际上,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大趋势之下,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极大增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公告称,总的来看,2013年地区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快于东部地区。
除了给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之外,产业的由东向中西部转移,还可以具有惠民、缓解东部大城市人口压力、平衡区域经济增长等多重意义。会议强调,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行稳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指出,要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
“西部有2条(对外出口)通道,一条是‘欧亚大陆桥’,涉及东亚五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另一条路南向,到巴基斯坦等国家。”徐逢贤说,这两条通道将助力西部贸易出口。
李克强谈吸引民资:有些领域民资一进来就赚了
(1)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把提高就业率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在讨论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时,李克强指出,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这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五六月份,李克强总理先后出访非洲、欧洲。在与各国领导人交流中他获得一个普遍的感觉: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把提高就业率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欧洲国家、包括美国,都出现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李克强说,“我出席非洲的世界经济论坛,各国领导人发言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如何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公平发展。”
李克强说,对中国而言,保障中西部地区的充分就业至关重要。过去30多年,从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的农民工,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产业竞争力开始有所削弱。
“怎么办?”李克强顿了一下说,“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必须要转移出来,而转移的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区。”
(2)用低成本、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自主转移
今年4月,李克强在重庆万州考察一家主营电子商务公司。公司负责人告诉总理,企业原址设在北京,但当地一个劳动力的成本已逐年涨到8000元,有时竟还招不到人。而万州一个劳动力的成本还不到3000元。
25日的常务会上,李克强重新讲起这个故事连连感慨:“我们的产业转移确实潜力巨大!”
不过,这家企业负责人同时也向总理“倒苦水”:“万州劳动力虽然成本低,但基础配套设施等比北京还是差许多。如果配套设施都建起来,我有信心在两年时间里,从目前3000多名员工的规模,扩展到上万人,可以把业务拓展到国外市场。”
“我们根本想像不到的市场空间,企业都想到了。”李克强感触道。他强调,要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必须要给中西部地区应有的动力支撑。首先要做好交通、信息和人才基础配套设施,用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动,更不能强迫企业去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自主转移。”李克强强调。
(3)有些领域政府投资不盈利,社会资本一进入,不费劲就赚钱了
在阐释“如何有效扩大基础设施”时,李克强回顾了一周前访英期间,他与卡梅伦首相共同举行的中英全球经济圆桌会议。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世界银行行长金镛、经合组织秘书长古里亚等金融界重要人士围坐一桌,就全球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李克强总结各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在会上的建议:一是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是要开放更多领域,鼓励更多私营部门扩大投资,促进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但要想办法,让‘流动’在市场上的钱真正进到实体经济中来。”李克强说,“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缺口,不能光靠政府的力量,而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有些领域政府投资不盈利,社会资本一进入,不费劲就赚钱了。”
他指出,改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也是在改善这些地区的基本营商环境,这将为我国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创造重大机遇。
总理现场点名相关部门,对于那些地处中西部地区,有利于产业承接的基础设施工程,近期要尽快拿出若干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不能东一点、西一点地撒胡椒面”。
李克强最后强调:“要在确保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 半导体业迎国家级“大招” 行业将迎造富潮
- 地方政府计划规模引民资 各地民间投资踊跃
- 婴幼儿乳粉贴牌分装拟立法禁止 行业或再度洗牌
- 中小银行吸储压力加剧 员工跳槽或成“家常饭”
- 一线城市离"降价潮"越来越近 上海房价持续阴跌
- 北京首个自住房项目摇号启动 下半年或启动以价换
- 多地争取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预纳入“一带一路”规
- 上万家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绝交” 不再为其融资
- 多地区限价政策执行现松动 开发商:本身也不敢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