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成品油行业资讯 成品油市场研究分析
气温转暖 本月成品油批发市场有望回暖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日期:2014-4-2 [关闭]
编者按:随着气温转暖,下游用油单位开工提升,终端需求或缓慢回升,而南方降水天气将增加,对下游需求有一定抑制。此外,国内汽柴油库存将处于高位,部分炼厂为缓解库存压力,将降低原油加工量,整体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难以缓解。因此,预计下个月市场整体需求虽有增量,但幅度有限。
国内成品油下调窗口正式于3月27日启动,日前发改委表示自27日0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35元和13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10元和0.11元。
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是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根据3月26日前10个工作日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变化情况计算,并累加上个调价周期未调价金额确定的。3月中旬以来,受气候转暖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
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确保春耕期间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截至目前,国内油价年内共经历3轮调整,其中两次下调,一次上调,汽、柴油分别累计下调50和45元/吨;另有两轮因幅度不足50元/吨而搁浅。
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雪君预计,进入4月,随着春耕带动,各地终端用油商或将集中补库,汽柴油需求提振,供需面逐渐趋于平稳,预计国内成品油市场有望打破目前僵局,销售情况回暖。
油价新机制满一周年:并非尽善尽美
3月26日是国内新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满一周年的重要节点。
一年的实践表明,新机制下,油价内外联动明显增强,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投机囤油几乎绝迹,市场供应充足,“油荒”一去不返。
2013年3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下调油价并同步出台价格机制完善方案。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观察新机制运行一周年的表现,每次调价严格按照机制执行,并未出现滞后调价、该调不调的现象。
虽然各方对新机制表现较为认可,但新机制离完全市场化仍存在一定差距,并非尽善尽美。
国内成品油下调窗口正式于3月27日启动,日前发改委表示自27日0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35元和13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10元和0.11元。
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是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根据3月26日前10个工作日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变化情况计算,并累加上个调价周期未调价金额确定的。3月中旬以来,受气候转暖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
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确保春耕期间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截至目前,国内油价年内共经历3轮调整,其中两次下调,一次上调,汽、柴油分别累计下调50和45元/吨;另有两轮因幅度不足50元/吨而搁浅。
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雪君预计,进入4月,随着春耕带动,各地终端用油商或将集中补库,汽柴油需求提振,供需面逐渐趋于平稳,预计国内成品油市场有望打破目前僵局,销售情况回暖。
油价新机制满一周年:并非尽善尽美
3月26日是国内新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满一周年的重要节点。
一年的实践表明,新机制下,油价内外联动明显增强,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投机囤油几乎绝迹,市场供应充足,“油荒”一去不返。
2013年3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下调油价并同步出台价格机制完善方案。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观察新机制运行一周年的表现,每次调价严格按照机制执行,并未出现滞后调价、该调不调的现象。
虽然各方对新机制表现较为认可,但新机制离完全市场化仍存在一定差距,并非尽善尽美。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行业资讯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