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我国核电“走出去”新建项目等利好 行业有望迎来高峰

主题词:核电行业资讯 核电市场研究分析


我国核电“走出去”新建项目等利好 行业有望迎来高峰

  编者按: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我国核电起步较晚。然而,我国充分发挥后发赶超优势,吸收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第三代安全标准。更高的安全标准,促使我国核电重点企业在第三代核电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发力。
  
  近年来,我国加紧对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其中三门核电1号机组采用了全球首台第三代先进压水堆AP1000机组。目前,我国已率先掌握第三代核电五大核心技术,其中包括关键设备大型锻件制造、模块化设计与制造、核电站核岛筏基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整体浇注、核岛钢制安全壳底封头成套制造技术等。
  
  2014年是核电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尽管多重争议仍将长期存在,内陆核电是否重启的探讨也不会停止,但核电行业的发展态势依然可期,产业链条蕴藏的巨大市场容量会逐步释放,2014年中国核电企业将“闷声发大财”,诸多上市公司的营收状况会有所改善,财务报表、股价走势都值得期待。
  
  受能源巨头纷纷加大核电投资、我国核电加快“走出去”新建项目等利好,4月1日,核能核电板块24只成分股中有20只翻红。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4月1日,今年核能核电指数已累计上涨4.26%,24只成分股中累计上涨10%以上的达8只。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在经历2011年至2012年的沉寂期之后,今年我国核电行业有望迎来继2009年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2014年将新增核电装机864万千瓦。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2013年的4倍。
  
  从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来看,目前核能核电板块24家上市公司中,已披露2013年年报的12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93.51亿元,比2012年年报的净利润83.36亿元增加10.15亿元,同比增加12.17%。
  
  综合已出2013年年报数据,在电力4个子板块中,核能核电板块在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中均夺冠。对比核能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4个板块看,核能核电板块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位列第一,达6.24%,远高于风电的-2.02%、垃圾发电的-2.26%、太阳能发电的-15.51%。再看净利润,核能核电板块以93.51亿元净利润位居第一,远高于垃圾发电板块的48.38亿元、风力发电的31.76亿元、太阳能发电板块的-51.65亿元,表明核能核电板块上市公司的“赚钱”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板块,投资潜力巨大。
  
  2009年以来,我国核电建设开始提速,核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比2008年增长74.91%。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核准10个核电项目28台机组。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核电新增项目在2011年至2012年出现放缓态势,2013年核电新增项目进入慢热状态。
  
  “根据有关规划,2014年核能核电发展将迎来‘第二春’。”招商证券分析师乔敏认为,按照2020年有关装机和在建规划,预计2014年将有多台机组开建,这标志着核电行业已经步入实质性重启,新审批和新开工项目均已放行。截至目前,我国运行核电机组17台,在建机组29台,在建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在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
  
  “对于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诉求,促使核能核电再次纳入管理层视野,相关上市公司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中信证券分析师张群认为,核电具有高能、稳定、经济、清洁等优势,是能够替代火电的基荷电源的最佳选择之一。火电在清洁性上不及核电;而与水电、太阳能发电相比,核电也具有诸多优势。
  
  由于我国核电技术的日益成熟,核能核电安全性稳步提升,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受政策利好,业绩增长预期强于过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日前表示,目前我国核电发电量仅占全部发电量的2%,发展空间巨大。
  
  海通证券分析师认为,随着核电“走出去”预期增强,国内核电重启新订单有望逐步落地,从而迅速带动核电产业链热度提升。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