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前景虽有分歧,但整体上也认为将延续宽松态势:面对经济下滑以及高企的债务负担,保持一个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将是不得已的现实选择。笔者一直认为,由于货币的经济效应已由积极转向中性,货币政策平稳是最符合实际的现实可行选择;为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稳中偏紧将是较长时期(3~5年)内的不变政策基调。
9月份新增信贷部门分布结构的一个显着变化是企业部门投放的增多,且主要集中在中长期贷款上,表明企业对未来的信心有所恢复。金融同业拆借的减少,意味着银行体系内部资金拆借压力降低,亦表明资金空转减少。从企业部门的信贷期限结构看,融资性需求增长也在下降。在非金融企业增加的5927亿元中,短期贷款由上月的下降较多转为微增27亿元,中长期贷款由8月的减少80亿元,迅速上升到4466亿元。票据融资也显着下降,9月增长为1434亿元。企业部门各期限贷款增减变化,表明企业经营整体上虽然仍处疲软状态,企业当期的经营性融资需求仍然偏低,但对未来投资的中长期信贷大幅度增长,对未来的信心有所恢复。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和全社会投资企稳的事实表明,货币增长流向实体领域的比重有所增加,资金“脱实向虚”局面有所改善。伴随楼市限制政策的重新推开,资金回流实体的趋势仍将延续。
9月份的信贷增长回升主要集中在中长期信贷增长上。实际上,9月份的新增信贷短期贷款规模还比8月份要低。中长期贷款的增长,通常意味着经济后续增长动力的积蓄,因为中长期贷款总是跟投资有着较紧密联系。中长期贷款多增,意味着投资增长有保证。中长期信贷的投放增加,还主要是企业部门的增长所致。7月、8月的信贷增长主要部门居民户信贷增长(亦体现为中长期贷款增长,实际当中是住房按揭的增长),9月份还较少受到限制政策的冲击,仍然维持了增长的高位。但9月份信贷增长的一个主要变化,是企业部门信贷增长的恢复上升,且主要集中在中长期贷款上,表明企业在连续政策引导下,开始重新启动对未来的投资。
虽然从长期看的货币经济效应已趋中性,但短期的货币和信贷增长,仍然对经济短期增长有很好的提振作用。货币、信贷的回升,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政府“托底”经济意图;另外,货币、信贷的双回升态势,还可以缓和去库存、去杠杆和去产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减少经济波动,维护资产价格的稳定。9月份信贷、货币的双延续回升态势,有力巩固了8月的投资见底态势,投资增速继8月走平后,9月呈现了继续改善的小幅回升态势。在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第一增长动力的现阶段,投资的企稳回升,意味着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企稳。
- 公开市场连续六日净投放 资金面紧张依旧
- 发改委牵头17部门降杠杆 装备制造业等望先试点
- 借壳上市“后手”多 1年内19家公司展开后续收
- 3万亿政府引导基金井喷 投贷联动基金亦启动
- 人民币稳定性增强 跨境资金流动压力仍存
- 专家:一带一路未来关键因素是拓展金融支持手段
- 首批养老金投资额约2000亿 已有省市提意向
- 央行力控稳健货币不过度放水 降杠杆进程加速推进
- 首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年内启动 已有粤鲁各1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