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电强国和强企逐渐没落,百年日系难掩颓势,连夏普和东芝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欧美系影响力日渐式微,新兴的韩系品牌依然坚挺,而以TCL、海信、创维为首的中国品牌,则呈现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不可否认,在全球家电制造领域,中国厂商已经成为舞台中央的主角。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制造的又一场胜利。
然而,处在变革时代当中的主角,如今却面临着深层次的薄利危机与中年危机。过去30年,国内的家电厂商缔造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电器时代,但当劳动力优势和市踌利吃尽,互联网带来的变革风起云涌时,如何针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和社会变革重构企业经营模式,成为家电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维度。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TCL董事长李东生对这变局显得有些担忧。日前,李东生出现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榜单发布会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李东生坦言,在后来的演讲中,他如此解释这一论断:一方面,全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调速换挡,中国企业急需迈向中高端;另一方面,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智能技术正在给所有企业带来深刻影响。
“中国企业必须继续有赖于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大力创新。但是,创新本身需要重新做顶层设计和升级战略。”李东生说道。
辉煌近30年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场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一方面,市场促使企业从产品上创新升级,而另一方面,创新往往意味着投入和冒险,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需要多年的积淀布局和本钱。从这一意义上来看,TCL的变革和转型是中国传统制造企业的一个样本。
465亿元落子11代线
TCL一直致力于将创新的方向与国家的战略保持一致。
9月12日,TCL集团发布公告称,拟与深圳市经贸信息委、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电视面板是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深圳市政府对11代线的支持力度从出资金额上可见一斑。
根据协议,G11项目总投资465亿元,其中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出资114亿元,深圳市政府出资80亿元,G11项目其他股东出资86亿元,银行贷款185亿元,项目预计2019年7月正式达到量产。
据了解,11代线是目前全球世代最高、单体投资额最大的液晶面板项目。11代线有助于完善65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面板与OLED面板领域的布局,还可以应用印刷式OLED显示技术,进行OLED显示屏的生产,以便在未来的显示技术升级中夺得先机。
“TCL大手笔投资11代线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面板需要依赖进口,而面板购买成本居高不下,TCL欲趁机占领面板领域高地,摆脱之前的被动地位。”智能制造产业研究员贺在华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三星、友达、京东方都曾提出过建设11代线的规划,但最后都未真正落地。在贺在华看来,上马高代线同时存在风险,对融资能力要求较高,资金压力较大,同时,面板技术更新较快,高代线的技术更新易出现滞缓。
对此,TCL多媒体总裁薄连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大尺寸符合消费趋势,而从显示的角度来讲,更高的解析度、色彩饱和度,包括显示性能方面的一些特点是新的需求,所以在新的投资当中,可一并解决大尺寸和下一代的显示技术这两个维度的问题,因此投资十一代线势在必行。“前几天TCL和深圳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协议,然后我们就正式对外公告了,这是一个大项目。” 薄连明说。
据记者了解,事实上, TCL和华星光电对G11项目此前一直持审慎态度。现在的决策建立在前期多次论证和考察上。
薄连明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称,华星光电要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这个战略本身也是早就定下来了,但在什么时间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还要等具体确定。
“对于国内其他厂商来说,液晶面板方面投资已经不具备可能性了。因为这个门槛太高,错过了这个窗口期你有钱都干不了这个事。TCL真的是在这个窗口期做了液晶电视的产业,如果当时我们在2009年不干这个事,今天让我们干恐怕也很难,因为不是那个时代了,投资周期很长,压力也很大。”
在薄连明看来,经营实业,尤其是以产业链垂直整合为战略的企业,资产的投入量不可能轻,而这种“重资产”的投入能对竞争对手设立门槛。比如三星和LG,就是把产业做深的最典型的代表,这是这些年其竞争力始终排在世界前列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些重资产,资本和技术密集方面,我们会把半导体显示技术作为一个主要的方向。在其他领域的投资都会围绕公司化战略来展开,有些会由公司资本直接投资,有些会通过我们的产业基金或创投基金来投资。”李东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解释TCL的投资方向。
事实上,TCL投资建立的华星光电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建立之初,TCL就是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全球市场招聘了数百人的行业精英组成“多国部队”,完成了早期的技术人才的积累。2009年,华星光电投资245亿元,上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不但结束了我国电视面板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且以华星光电为主体实施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难点,已经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数千项,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发展。
TCL集团2015年财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045.79亿元,同比增长3.51%,净利润32.3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亿元,其中,华星光电实现营收180亿元,占据了17.77%的营收贡献,净利润20.7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奶牛。
“中年危机”与“价值重构”
去年9月份,李东生带领集团160多名高管,在茫茫瓜州戈壁进行了为期4天3夜的主题为“转型升级·鹰旅戈行”徒步活动。最艰难的一天,走了30多公里的戈壁,相当于平路50公里,耗时13个小时才到营地,李东生也晒得一身“戈壁风尘”。这一年,TCL刚好35岁。
十年前,在TCL国际化征途受挫时,李东生也曾率领高管在延安进行过类似的团建,而后写下了TCL管理历史上著名的《鹰的重生》,绝处逢生。
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TCL,前身为中国首批13家合资企业之一—TTK家庭电器(惠州)有限公司,从事录音磁带的生产制造,后来拓展到电话、电视、手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液晶面板等领域。
2014年,TCL集团继海尔、美的、格力之后营收跻身千亿俱乐部,李东生却陷入了更深重的思考。当然,这次的思考与多年前的国际化迷途不同。这几年,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提出了转型变革的挑战。过去中国企业的成长,更多是依靠效率、速度和成本控制的优势,而今天这些优势已经不足以支持发展。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命题。
TCL在顶层设计和战略制定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前瞻性和优越性。
2014年初,TCL提出了“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双+” 战略转型,并将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7+3+1”结构,即七大产品业务领域、三大服务业务领域以及创投及投资业务,共11个业务板块。其中产品业务领域包括TCL多媒体电子、TCL通讯科技、华星光电、家电产业集团、通力电子、商用系统业务群和部品及材料业务群;服务业务领域包括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业务群、销售及物流服务事业本部以及金融控股集团。
“双+”转型,是TCL30多年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战略调整,前两次分别为1997年的产权改革,以及2006年前后国际化遇挫之后的自救。说起来似乎有点高深,但TCL转型的背后,实际上折射了整个彩电产业增长乏力的无奈现状。情势当前,李东生将双+转型提升至与当年国际化转型一样的生死高度。在企业愿景方面,TCL甚至提出了要在五年内,来自产品和服务的利润贡献分别占到50%。
一家以硬件制造为本的公司,提出了向全球化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转型的目标。摸着石头过河的TCL,究竟有怎样的转型成效?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TCL集团旗下多个产业业务的经营表现发现,TCL旗下有多个优质资产,多元化战局斩获颇丰,已培育出5个百亿俱乐部,分别是多媒体电子、通讯、华星光电、家电集团以及销售物流服务;2015年营收分别为273.84亿元、231.85亿元、180.28亿元、98.41亿元以及207.59亿元。
目前,TCL集团整体在深交所上市,旗下另拥有五家上市公司:TCL多媒体电子、TCL通讯科技、通力电子、TCL显示科技国际申请量中排名第四。
TCL欧洲总经理Alain Pakiry向记者谈道:“TCL在欧洲最大的优势在于,从2004年开始就通过收购欧洲的品牌汤姆逊和阿尔卡特,实现了欧洲的进驻,不仅仅是收购了前者所有的资源,同时还获得了很多具有专业能力又了解这个市场的人员,这些人员现在依然还是在TCL工作。”
TCL多媒体副总裁梁铁民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TCL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运输,运输的周期约为38天,但是目前通过蓉欧快铁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到达TCL波兰工厂,只需要14天,运营效率大大提升。此外,TCL多媒体还与巴西家电龙头企业SEMP合作,积极拓展巴西及南美家电市常
梁铁民向记者表示,TCL将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在三年内向成都转移近10亿美元外贸产能,并促成转移80万台对欧出口电视机到成都生产,按照规划,明年就将实现在成都新增80万台电视机产能。此外,还将在成都进行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粗加工后,再出口欧洲。TCL将成都定位为出口基地,计划未来三年TCL欧洲市场将增加近3倍。
- 阿里巴巴市值亚洲第一 将提供1亿就业机会
- 市值登顶亚洲第一 阿里巴巴再造几个“阿里巴巴”
- 百度视频融资成功 独立运营成果明显
- TCL通讯私有化获股东大会通过 将于月底退市
- 乐视网调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总价5.1亿元不
- iPhone7Plus惊现“噪音门”?官方同意
- 阿里亮相网络安全周 展示亚洲市值最高企业的安全
- 三星正核查国行Note7爆炸事故 3到7工作日
- 三星手机电池缘何频频爆炸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