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央企间的重组整合逐渐呈现出五种模式,其中对打造龙头效果最为明显的还是第一种模式,即强强联合。从客观上看,这也是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出口和产能输出来化解,而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出口的高增长。而强强联合的方式短期内可以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打造国家品牌,对‘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民生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去年9月份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国企改革进程持续深入。
回顾2015年,央企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共推动6起12家中央企业的兼并重组,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增长。但2016年上半年,央企集团层面的重组整合却稍微有些落后。对此,朱振鑫认为,央企间的重组整合是一项难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如果图一时之快而盲目合并,将后患无穷。所以,对于中央来说,未来对央企整合必定是谨慎而有选择的推进,坚持“成熟一家,重组一家”的节奏。而对市场来说,相关主题必将经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在朱振鑫看来,目前央企间的重组整合有五种模式。
第一种是行业内横向的强强联合,主要是将行业内业务相同或相似的央企合并同类项,避免恶性竞争,最大程度地发挥规模经济与协同互补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这种整合一般是通过换股方式组建新的企业。以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为例。
第二种是行业内横向的以强并弱,即按照业务相关度将一家亏损企业或者弱势企业整体并入另一家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央企的核心竞争力,如2006年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种是纵向的产业链整合,即按照产业链的相关性将某个行业上下游企业重组整合,延伸产业链,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企业中间成本。如2014年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
第四种是主辅分离之后的网状整合,即把相关央企中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然后整体与相关行业央企整合成新的独立企业。如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的成立。
第五种是科研院所注入央企集团,也算是央企整合重组的范畴。这种整合有助于发挥央企商业实力和科研院所科研实力的协同效应,一般对相关公司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 海归回流率8年间提高一倍 有人甘愿当“村官”
- 发用电计划加速放开 缩减煤电发电计划指标护航可
- 国务院:部署推进互联网+物流 降低企业成本便利
- 专家:动力电池行业或将洗牌 无法坚持自主研发企
- 国际人口比例仅0.04% 中国拟设立移民局吸引
- 发改委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
- 工信部编制高效节能环保工业锅炉产业化实施方案
- 华南地区首个新能源电池联合检测中心在广州南沙成
- 河北省结构调整 第一支柱产业首次由钢铁转为装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