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不会低于华谊兄弟
早在2004年,作为中影股份的母公司,中影集团就曾尝试赴香港上市,但因主管部门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和娱乐业,上市搁浅。
2010年末,中影集团联合央广传媒、江苏广电、上交所,此时也正值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但在2015年2月,中影股份却因申请材料不齐被中止审查。同年6月更新预披露信息后,上市之路正式明确,并在一个月后通过发审会。
然而,中影股份错过资本市场的这些年,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十年,票房连续9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吸金效应明显。截至7月20日,华谊兄弟的总市值为377亿元,光线传媒为352亿元,华策影视为284亿元。
“中国电影的估值只会比这个高,肯定不会低。”艺恩研究总监刘翠萍分析称。
据统计,在2013~2015年期间,中国电影主导或参与创作生产各类影片共计66部,其中有18部影片票房过亿,实现票房收入98 .90亿元,占全国近三年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17.64%。同时,在电影发行方面,公司拥有强大和完善的发行平台,近三年主导或参与发行了790部国产影片和223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高达58.27%。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国电影本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数字放映推广应用和数字影院投资等项目,从而在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生产力与竞争力。
其中,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能够帮助公司投资更多高热度、高质量的影视剧作品,紧跟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在产品深度上的挖掘与题材广度上的延展。对于数字放映系统的进一步投资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的技术水平,助力中国高技术电影的产出。
龙头地位是否还在?
经过漫长的上市之路,中影股份是否错过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时期?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环境下,中影的优势会不会变成体制枷锁?
“国企的背景使中影股份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盈利方式相对稳妥,但弊端是过于依赖政策,体制不够灵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南都记者表示。
据公开资料显示,电影发行是中影股份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中影股份拥有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发行管理平台,2012-2014年,中影股份主导或参与发行682部国产影片和236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达71.31%。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等规定,中国进口影片采取“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独家”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由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负责发行。中影股份成立后,承担了中影集团的一些进口具体业务以及进口电影发行业务,由此中影股份可从中获得进口分账影片总票房收入的7%和买断影片的管理费(其中15%上缴集团)。
而在2012年2月中美签署相关谅解备忘录后,根据新的进口影片政策,中影股份不再受托从事相关进口影片的具体业务,同时在进口电影发行环节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备忘录之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这也加大了中影发行的成本。”刘翠萍表示。
不过,这一政策的影响从2013年开始已经趋于稳定,2014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较2013年增长15.29%,2015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较2014年增长75.88%。
在电影放映板块,截至2015年末,中影股份共拥有3条控股院线、4条参股院线、9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参股影院。
而与此同时,民营龙头华谊兄弟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则有所下滑,2015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 .8亿,增长幅度仅9.39%。
不过,陈少峰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在内容为王的影视行业里,中影股份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
在他看来,国企看中考核和短期效益,倾向保守的投资方式,缺少风险承担和创新精神,对风险投资的合理性的评估和考核缺乏成熟体系。“国企背景的文化产业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通病。”陈少峰认为,中影股份更倾向于非内容为主的发展方向,以院线、平台为主,因此很难重回“老大”的行业地位。
除了中影,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还有华录百纳、文投控股和幸福蓝海。
某位不愿具名的传媒行业分析师认为,相比较之下,民营企业更加偏市场化,国有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其独有的垄断资源,它们的发行渠道更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在2011年前就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迅猛,越来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资影视公司走向资本市场,促进不同维度的良性竞争,将带来整个影视产业的共同繁荣。
- 知乎内容“允许付费转载” 或预示知乎转型“内容
- 中影股份登陆资本市场 估值或不低于华谊兄弟
- 联通IPTV“淘电影”播出未引进电影 陷入盗播
- 中南文化回应鬼吹灯版权纠纷 核心IP归属仍存疑
- 华强方特百亿负债下轻资产赌局:品牌把控或成难题
- 上海迪斯尼乐园开业不到1个月 接待游客将近10
- 百度:坚决拥护互联网广告新规 切实遵照执行
- 华为携手公益教育组织在法国12个城市开展教学项
- 豌豆荚主动拥抱阿里 BAT在应用分发市场狭路相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