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正是中国目前遭遇经济结构问题的触发因素之一。
过去30多年,中国凭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早已今非昔比。
麦肯锡公司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的选择:抓住5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机遇》报告援引的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4年这十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2.5倍。同时,和美国、法国等国相比,中国的企业主需要承担的员工社保费用负担,也非常沉重。
报告举例说,不断提升的用工成本,已经损害了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比如中国制鞋业占全球的出口份额已经从2010年的52%下降到了46%,但像越南、柬埔寨和印尼的份额却在增加。另外,中国的纺织品行业也遇到了类似的冲击。
实业难为,中国经济过度倒向金融业
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被认为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这触发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但目前的转型尝试,似乎不完全可持续。
小编从麦肯锡报告中发现,制造业给中国经济的利润贡献度已经大幅减少,而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了当前中国经济最为倚重的行业。这也就是说,金融业成了中国经济利润的最主要来源。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主导,其背后存在极大的风险。美国的惨痛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2008到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经济亏损高达4190亿美元。这其中金融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亏损。走出金融危机后,美国研发型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最具经济效益产业”的宝座,这也让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三年后就妥妥地重回世界之巅,经济收益达到5350亿美元。
小编觉得,如果失去稳定的实体经济,仅仅依靠金融业的“高度繁荣”,一旦风险大规模爆发,那后果恐怕难以想象。
制造业大省加强“研发型制造”,但前路漫漫
那么,中国能学美国,更加倚重研发么?通过加强研发型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实业重回轨道?
改革不是没有。那些传统上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基地的东部经济大省,如今也越来越转向服务业和研发主导型的制造业,而不再仅仅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传统的制造业强省江苏和浙江,在服务业之外,研发主导型的制造业也占有较大比重,看起来这两地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加大研发力度。而像北京和上海,则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北京的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高达80%。
但令小编很意外的是,北京虽有中关村,但研发主导制造业的比重却仅有10%,和山西、黑龙江相当。为什么帝都的研发型制造业这么少?小编目前还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较发达省市的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但推进并不容易。对很多企业来说,要搞好研发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很多时候,花去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也不见得会得到多少利润,而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冒险进行大规模研发创新。
机器人能拯救成本越来越高的中国制造吗?
那么,怎么解决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问题呢?
麦肯锡公司认为,中国可以推进企业的运营转型,从而来提升生产力。比如提高自动化率、提升能源效率、精简流程。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如果实施彻底的改革,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将提升15%。
麦肯锡提了一个良方:推进工厂的自动化,尤其要用机器人。
中国的机器人使用率非常低,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而在最擅长使用机器人的韩国,其使用率竟是中国的13倍。
一台机器人的成本或许确实比一个富士康普通工人的用工成本要高,但机器人所带来的生产力却比普通工人要强得多。难怪人家富士康,也都要引入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了。
- 怎样拯救中国制造?要靠机器人?!
- 产品上的从0到1:中国企业的下一场赴考
- 胡辛束:在我身上,可以读懂自媒体的焦虑和挣扎
- 媒体:“暴雨淹城” 只因城建少向“下”看
- 环评审批“并联”究竟好在哪儿?
- DMP全面解析以及企业DMP应用可执行指南
- 梧桐树资本童玮亮:创业中 你的商业模式跟上迭代
- 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欧挑起贸易争端注定是竹篮打水
- 英国脱欧是自私村长导演的民主暴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