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型企业来说,体育赞助不外乎一桩好买卖
2016-7-8 8:30:5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一些小企业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完善的营销体系和预算体系,做体育赞助完全等同于砸钱冒险。不过,就实际操作来看,体育赞助也不一定非得花费巨大,不会让人望而却步。事实上,对小企业而言,赞助营销是提升品牌价值最简单,也是最物有所值的方式之一。
赞助合作是一场双赢的交易。无论对俱乐部等版权方而言,还是对企业赞助方来说,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在敲定一次赞助交易前,企业要铭记一个黄金法则:体育赞助的作用,远远不是给企业打口号这么简单。小企业要学会跳出体育赞助本身思考问题。要想想怎么通过赞助吸引目标听众,形成外界对企业的认可。
体育赞助是一个营销渠道,与广告、直销等商业行为一样,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小企业可以借机讲述企业故事、与顾客建立联系、树立品牌形象。
而且,体育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一样,应该被视为一种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产生价值,带来回报。有人可能认为,赞助行为是没法衡量的。但是,只要企业明确自身的目标,积极监管赞助进程,体育赞助也可以像其他营销方式一样被衡量。
哪怕是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也是充满能量的。因为,体育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参与感和归属感。据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几年前,国际体育媒体与版权公司“体育革命”(Sports Revolution)针对体育爱好者进行了一项调研,问到受访者热爱体育的初衷是什么。你可能会觉得,利物浦的球迷会说,他热爱足球的动力就是,看到利物浦打败埃弗顿;橄榄球球迷可能会说,是让他们取胜的最后一搏。但是,调查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意外:7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最大的动力是与其他体育爱好者一起见证体育的魅力。
具体介绍时,他们的描述词为“归属感”、“陌生人的拥抱”、“成为特殊时刻的见证者”。奇怪的是,只有13%的人提到了体育项目、运动员和比赛。37%的人指出,他们感受到了体育带来的热情。大多数人表示喜欢体育带来的“兴奋感”、“未知感”、“情绪突变”和 “极度失望”。
对赞助商而言,这些都会成为巨大的财富。因为,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归属感是一样的,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可以成为体育赞助商。
体育扮演着重要的纽带作用,让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他们加入一个体育群体后,就获得了相应的归属感。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认可这个群体,并在乎群体内其他人的认可。
从这一点来看,体育赞助的双赢法则既适用于2016年欧洲杯这样的国际IP,也同样适用于一场地方性的足球比赛。
无论是英超联赛,还是周日联赛,都能把拥有相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且,这是人们心态最开放,也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这就是理想的营销场景。这时候,只要企业的品牌价值与体育项目契合,就能轻松收获许多目标消费者。
赞助国际体育IP的大公司当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品牌曝光度。不过,许多大企业也愿意赞助地方赛事,当地社区的关注。这样看来,尽管小企业在预算上无法与大企业匹敌,但却可以用较低的投入,支持草根体育项目,从而获得明显的回报。因为,对小企业来说,体育赞助可能是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和声誉的最佳方式。
比如,小企业的赞助可以帮 地方的少儿足球俱乐部购买装备,或者赞助青少年运动俱乐部的青训项目。而随着金钱与时间 的投入,企业品牌也会得到理想的提升。
再比如说,当青少年因久坐不动而出现肥胖问题时,企业可以通过体育赞助,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这样的价值观注入品牌本身。最重要的是,无论是预算几千几万的小企业,还是营销费用动辄百万千万的大企业,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举例来说,美国数据备份科技公司Datto曾牵手英格兰乒乓球协会,赞助了2016年英格兰乒乓球夏日盛会。结果,这场盛会在英国21个城市举行,使用了1000多个乒乓球台,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乒乓球运动。可想而知,Datto在这过程中,赢得了多少关注度。
这就是社区体育赞助的典范。总结说来,就是把品牌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吸引热爱体育的人,以地方性赛事为企业带来价值和回报。当体育赞助达到这样的效果时,就会创作一个多赢的局面。最后,小企业会发现,在人们最容易释放情绪的时候做营销,要比付费广告的有力得多。这就是体育赞助的真谛——建立在共同兴趣基础上的品牌亲和力与品牌忠诚度。
- 怎样让网红帮你赚钱!
- 创业公司怎样制造“病毒式传播”
- 用大数据告诉你,谁是今夏最具人气男星
- 微信营销有门道
- 广告主和代理商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营销生态?
- 用百度知道引流方法分享
- 22个方法助你全面提升邮件送达率
- 线上流量暴增,《现代快报》是怎么做到的
- 甲方缘何不愿意为乙方的“策划费”买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