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诉讼认为,中国监管部门曾警告过阿里的假货问题,但阿里进行了隐瞒。法院在裁定中表示,阿里信息披露不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阿里巴巴集团称对该判决表示满意。
事件的导火索是2015年1月23日,工商总局在网站发布的一份《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数据惊人:57%的产品“非正品”,其中,阿里巴巴旗下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淘宝网的正品率仅37%。调查数据一经公布即引发媒体报道,其中也不乏国外媒体。
该监测结果发布4天后,1月27日,淘宝网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公开信,点名批评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司长刘红亮。该信主要质疑前述工商总局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指出工商采样、抽检程序等存在问题。此后,又将该文删除,于第二日发正式声明投诉司长。
而1月28日,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作出回击,在其官网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即2014年7月和阿里巴巴闭门会议的纪要与总结。这份文件指出了阿里巴巴5大方面多达19项问题,也收录了各地工商部门补充的另外6大问题。白皮书措辞直接,明确点出阿里的态度傲慢。
当时的背景是阿里巴巴正在赴美上市的关键时期,监管部门特意提出“为了不影响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进展,该座谈会以内部封闭的形式进行。
尽管1月30日,马云拜访工商总局,双方“握手言和”,工商总局也称白皮书无法律效力。但双方的争论通过媒体报道已经暴露出政策监管风险以及平台上的假货问题,并实际上造成了股价下跌。再加上当时正处于双11交易和股价双疯狂后,第四季度财报并不理想本已有股价持续下滑风险,阿里股价在2015年1月28日和29日累计下跌12.8%,30日收盘价约为89美元。
尤其是白皮书的发布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投资者质疑阿里巴巴是否就白皮书指出的种种内部治理问题在IPO前进行充分披露,多家律所对阿里巴巴发起集体诉讼调查,调查阿里巴巴是否违背联邦证券法律,以及与工商总局的“对战”显示出的监管风险。
7个针对上述问题提起的诉讼最终归集为一个集体诉讼,诉讼期间从2014年9月19日至2015年1月29日。若按诉讼期内最高一度接近120美元/ADS计算,阿里股价跌幅达到25%。而阿里巴巴也向法院提交了对于原告提出的各项指控的驳斥,申请法院驳回诉讼。
阿里官方声明称,2016年6月21日,美国联邦法院法官Colleen McMahon在裁决书中认为:阿里巴巴在IPO招股书的披露是“准确和足够坦白的”,关于国家工商总局的打击违反中国法律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描述,也并未刻意回避在其平台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阿里巴巴可能因此而遭遇行政诉讼等问题。因此,法官接受了阿里巴巴的申请,同意驳回该集体诉讼。
阿里巴巴年报透露,与世界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的诉讼仍在进行,同样因工商总局“对战”引发的州级层面的集体诉讼也尚未有最终结论。
假货问题让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饱受诟病。马云今日在《华尔街日报》英文版发表署名文章,谈及阿里巴巴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和思考,对此问题进行澄清。
此前,在6月14日的投资者日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称发现品牌商和代工厂以及既有顾客之间之前的关系链路正在发生转移和变化,传统OEM(代工生产)厂商目前面临的并不是简单意义的“假货”问题,而是商业模式问题。有解读认为该发言中提到的“(代工厂生产的仿品)产品不见得比正品差,同时有更好的价格”意味着阿里巴巴支持假货。
马云在署名文章中称:“阿里巴巴绝不姑息纵容而是坚决打击假冒商品。” 他表示,阿里巴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企业发展102年的长远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基于真实可靠的原则。
- 美国地方法院驳回针对阿里巴巴集团的证券集团诉讼
- 途家全资并购蚂蚁 途家发力短租
- 那些年,乐视挖过的墙脚
- 芒果TV宣布完成B轮融资 募集资金近15亿元
- 美国Uber司机的收入与超市员工相仿
- “C轮死”魔咒 9成独角兽死于战略和用人错误
- 六福集团年度净利大降四成 消费者意愿未见好转
- 轻资产高盈利 这就是现在21世纪的新型企业
- 北欧国家的高福利还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