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量子指纹识别理论于2001年提出,但受限于各种技术条件,国际上以往的实验都未能突破经典极限。潘建伟小组搭建了具有主动相位补偿的20公里长双Sagnac干涉仪,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超导实验室研制的超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实现了传输信息量比经典极限低84%的量子指纹识别。该实验室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经典极限的量子指纹识别,也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经典信道的优越性。
审稿人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认可,称赞这一实验为“提供了量子密钥分发之外的量子信息的重要应用”,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在文章未发表之前就该工作进行了报道,报道援引国际著名量子通信专家Norbert Luetkenhaus的评论,“这项研究将开启其他很多(量子通信)方面的应用。”
量子指纹识别的实现也有望加快推动量子通信的应用,相关行业有望再迎来利好。
- 陈金桥:WiFi或将成商店标配
- 苹果再接罚单 哄抬电子书价格被判赔款4亿美元
- 三星曲面显示器外卡赛招募 覆盖90个城市200
- 360手机助手数亿资源推乐次元礼约 让APP活
- 互联网大会首增互联网教育论坛 俞敏洪等人将出席
- 焦点科普:超级计算机排行问与答
-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将于8月16日召开
- 蓝皮书:移动互联领域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主战场
- 中国互联网大会昨日在京开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