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根是在2016年陆家嘴论坛“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的主题会议上做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目前宏观经济错综复杂,银行业正面临重大的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环境下,银行业向普惠金融转型是贯彻政策必然,也是现实所需。
随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相应问题也有所暴露。郭利根指出,普惠金融要防止三种倾向。
第一,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郭利根表示,普惠金融要做到商业可持续,其立足点在于服务机会平等,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第二,普惠金融不能等同于小额信贷,不能以信贷或资金支持为唯一标准。郭利根分析道,尽管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联合国宣传小额贷款年时提出的,但内涵非常丰富,其基本形态不仅仅包括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微型金融等,还涵概储蓄、信贷、汇兑、支付、保险、理财、证券等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三,普惠金融不是全民办金融。郭利根提醒,金融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不是要人人办金融或偏离实体主业搞金融,更不是以投融资中介(即P2P)名义超范围从事金融活动,甚至涉嫌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侵害广大民众的合法权益,增加不稳定因素。
郭利根表示,目前普惠金融还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一是服务不均衡,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集中的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获得全面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
二是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未全面的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不显著,普惠金融服务普遍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难以实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严重制约金融服务主体参与普惠金融内在积极性。
四是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还不适应普惠金融特点。郭利根指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口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
如何应对这些困难?郭利根指出,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将普惠金融服务目标融入业务发展、绩效考核等核心环节,真正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同时在业务模式、风控技术及管理制度上,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安排。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监测考核指标和统计制度。加强评价和监测分析;并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税杠杆激励引导作用。
同时,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符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更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如针对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目前经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业机构,稳妥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
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动性,郭利根还指出,要合力加强普惠金融基础保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征信成本;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保证普惠金融服务效率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强化配套政策支持措施。
“普惠金融的另一面,就是要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郭利根表示,普惠金融的对象更多的是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的对象,这些人更需要掌握金融知识,有效利用金融产品。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侵权时,可以及时得到保护,为此,普惠金融更需要加强金融教育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深圳卫视《合伙中国人》预热:萌萌哒天团遭受质疑
- 大数据填高考志愿咨询费被炒至数万 实际是噱头
- 平均工资从这10大方面影响我们的钱袋子
- 陕西净化网络环境 严打售假侵权等行为
- 光污染严重 地球已有三成人口看不到银河
- 北京:鼓励北京籍老人到河北天津等地养老
- 外媒:中国金融改革超预期 不要被疲弱数据蒙住眼
- 虚拟现实消费端难放异彩:技术问题还是内容欠缺
- 人工智能竞赛:BAT保守布局 技术尚不如国际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