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源,在参加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的会议议题时介绍,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工作在部分地方已经推进,截止今年5月,北京政务数据资源网显示已有39个部门参与开放数据资源,上海政府数据服务网显示有40个部门参与数据开放,总体上,参与数据开放的部门在不断增加。这次会议,由《财经》E法论坛联合互联网法律记者沙龙主办。
5月9日,李克强总就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当月月底,在贵阳大数据产业峰会上,李克强进一步指出,要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动政府信息共享,提升政府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更方便。
但政府该如何开放掌握的数据,以及开放数据的范围界限在哪?目前并未有明确规定。
业界认为,现阶段,推进政府数据开放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孤岛问题。政府各部门掌握的数据并没有完全打通,暂时没法实现无障碍地跨部门共享。其次就是涉及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立法问题,此外,政府数据开放还需解决与上位法衔接问题,如档案法、国家保密法等等。
中国的大数据开放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立法上相对滞后。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数据,都应向社会开放。
行业内,针对个人隐私数据一般都采取脱敏技术规避法律风险,即用标签方式隐去姓名、性别等个人信息,以达到去身份识别化的效果。国外则还有事前签订数据使用与保存的合同协议等方式,来予以规范。
法律只是政府数据开放的一个安全锁,并不能解决束缚政府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部原副主任、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新河向《财经》记者表示,要打破政府数据开放的僵局,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推动,即通过条例、规则或立法来推进数据开放的规范化。但立法一般都需长达几年的时间,且立法通常都会滞后于产业发展,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规范。
陈新河介绍,目前基层人员常常因没有明确的条例、规则,所以不敢开放数据也不知道如何开放数据,“他们怕开放数据后,承担与之不匹配的法律风险。”但如果在没有相关立法期间,就不推动数据的开放,将会影响数据产业发展格局,也会与国外数据产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他建议,应鼓励自下而上的破冰尝试推进。通过各地方的不断尝试,在试错中寻找符合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道路。这种试错并不是随意试错,而是基于基本的风险判断和出于服务当地公共利益的目的考虑,开放政府数据。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Shanghai Open Data Apps - SODA)做了很好的尝试,以交通卡、交通事故、出租车轨迹、公交车运行、地铁运行、空气质量、气象检测等上千GB的数据集开放为切入点,集聚社会智慧,激发开放数据能量,很好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悉,该项目已有2914人报名参加,完成组队817个,有效创意方案总计505个,远超赛前200个创意方案的预期,已有6个团队拿到A轮投资。SODA在有效推动双创的同时,也让各界看到了政府数据开放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如果相关立法工作能基于类似大量尝试案例逐步出台,效果会事半功倍。陈新河称,对低敏感数据,如涉交通、气象、环保、地理等方面的政府数据,可先行开放。
- 不能忽视资产方指标对政策的影响
- 吴敬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大杂烩
- 政府不应以保姆心态对待企业破产
- 经济不景气屌丝都没钱买土豪机了
- 报告: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世界主要货币影响力上升
- 要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需政策精准发力
- 专家:两岸携手有望在物联网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 580亿红利背后的工厂式流水线:三个月造就网红
- 星河互联2.0升级 未来将搭建“创业大脑”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