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4年7月1号起,保监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推出“以房养老”试点。然而项目运行两年来,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截至今年5月20号,全国完成业务投保流程的仅有47人、38户。专家认为,“以房养老”试点效果不佳,除了观念的问题,也是市场的理性选择。
所谓“以房养老”,就是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之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但是“以房养老”试点近两年,投保的家庭数和人数增长速度一直缓慢。专家分析认为,“以房养老”首先就要面对中国的传统观念。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说:“要把老人的房子作为资产抵押出去,以便于成为他老年养老收入的来源。中国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希望把自己的资产传给子女,所以本身这个产品就不是一个大众化的产品。老年人把房子押出去,如果他享受不到几年就不幸去世,那么房子如何折价,包括对他的继承人或子女未来还能继续保留些什么权利,这个可能需要一个关系的协调。”
保险公司对“以房养老”的业务也并不热衷。朱铭来指出,在定价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公平、合理?实际上相当于一大笔钱给老年人,做终身养老年金的规划。房价未来是什么走势。保险公司有规避风险的仪式,老年人同样有。房价涨了,老年人会感觉亏了;房价大跌了,保险公司又感觉经营上会出现风险。这就需要未来对产品设计进一步合理化,需要更精细化的设计。
朱铭来认为,目前国内的以房养老产品设置比较单一,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多样需求,都是保险公司自说自话;与此同时,老人通过“以房养老”兑现的钱和理想存在差距,也削弱了他们对以房养老产品的兴趣。
朱铭来表示,对广大老年人来说,还是希望现款变成一个实打实的现款服务。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如果不把财富传给子女,一方面可能他没有子女,另一方面有子女,但他们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方便照顾老人,所以更多地体现在照顾、照料。照顾的责任、照料的责任转嫁给机构、社会来完成。货币怎样买到相对应的照顾、护理服务,更多是要把产业链做好。
- 以房养老试点惨淡收官:四地区两年仅有59户投保
- “全国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平台”试点启动
- 欧元区制造业PMI值创3个月以来新低
- 前央视名嘴曲向东十年创业:我创业是为了还债
- 官方:到2030年长三角将全面建成全球一流世界
- 我国与3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 中国收入分配真相:城乡内部贫富差异扩大
-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成过去式 拉美企业瞄准中国餐桌
- “定增配资”上楼道小广告 年收益高达35%不靠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