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包括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两大部分。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的地方补贴标准与国家1:1配比。根据目前的补贴政策,一辆新能源车最高可以获得100万元的补贴。“骗补”成为部分商家获得巨大利益的“捷径”。
今年1月21日,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发改委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掀起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骗补”调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多家车企涉嫌骗补
3月27日,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成为调查进行中第一家被媒体曝光的骗补车企。
据央视报道,该公司首先被怀疑生产造假。因为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这家公司只报备了25辆车的合格证,但12月仅仅一个月却报备了近3000辆车。明显异常的数据让四部委组成的调查组首先盯上了它。进入吉姆西实地调查后发现,该公司无法说出所生产汽车的明确去向,并确认其存在虚假交易以骗取国家补贴的事实。以去年12月提交的2900多个合格证来计算的话,按照国家实施的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吉姆西生产的纯电动客车可获得国家补贴为30万元/辆,再加上1:1的地方补贴,吉姆西靠伪造交易合同、销售数据一个月就可轻松套取上亿元补贴。
除了吉姆西,还有9家车企因涉嫌“骗补”被央视曝光,分别是陕西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宏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芜湖宝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以及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这些车企与吉姆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工信部提供的合格证统计数据来看,其2015年12月单月产量均已超过全年产量的50%,且年产量均在1000辆以上。因此,这些车企被质疑赶在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最后时机,想方设法捞上一笔。
此外,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因为南京经销商刘鹏的自缢身亡,陷进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舆论漩涡。
对此,比亚迪发布官方声明称,刘鹏所在的苏舜亚通4S店在收到地方政府拨付的本应属于比亚迪的近2000万元新能源汽车补贴款后,并没有支付给比亚迪公司。同时,苏舜亚通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还拖欠比亚迪近1000万元货款,总计欠款约3000万元,至今已超过9个月。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比亚迪迫不得已于2015年11月12日对苏舜亚通公司提起法律诉讼,但从未对刘鹏个人追债。比亚迪在声明中强调“不会从事任何形式的骗补行为”。
补贴大头给了客车
由于补贴额较高,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是“骗补”的重灾区。
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统一补贴25万元/辆,6-8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40万元/辆,10米以上的补贴50万元/辆,再加上地方政府1:1的配套补贴,一辆新能源客车可以获得的补贴最高金额达到100万元。
相比之下乘用车的补贴较少,目前政策是续航里程为100-150公里的纯电动车补贴2.5万元/辆,续航里程为150-250公里的纯电动车补贴4.5万元/辆,续航里程为25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车补贴5.5万元/辆,叠加地方补贴的话,一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获得补贴为11万元。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称,“新能源汽车中,80%的补贴都补给了客车,剩下的10%补贴给了专用车,乘用车没拿多少钱,只拿了几十亿元,客车至少拿到800亿元。”
面对这些骗补现象,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已经表态:“在局部地区确实存在少部分企业骗补的现象,一共多少辆,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核查。但不管有多少辆,发现一起绝对处置一起,这些企业跑不了”。
扩张热潮
眼下,新能源车生产热潮还在持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4月,新能源汽车生产4.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35%。1-4月生产15.4万辆,同比增幅为92.5%。
根据央广网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还未结束的5月,各地新建、扩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消息就有近十条。加上此前已经陆续释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开建信息,2015年至今,全国各地有意建设或在建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可计算多达30个,投资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这些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形式存在,并且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而国家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额度将逐年减少,并将于2021年彻底取消。
业内人士担忧,新能源车产能不断扩张的背后,并没有得到技术突破和资金链的支撑,假以时日,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 “十三五”南网投资逾30亿建设多个电动车充电设
- 国内30强车企去年利润增幅由正转负 价格战加剧
- 汽车行业产能过剩明显 国内部分车企扩产仍在继续
- “全国产化重型燃气轮机样机”亮相于北京
- 高田问题安全气囊致十余家车企召回超过1200万
- 财政部表示新能源汽车推广骗补现场核查已完成
- 新能源车投资过热引担忧 一年内全国新建项目超过
- 东风本田销售冰火两重天:哥瑞遭遇不提车 新思域
- 日本三菱汽车因燃效测试作弊计提191亿日元特别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