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林业产业产值年增速超过20%,达到5.94万亿元,林业主要产业带动就业人数5247万人。木材加工产能持续扩大,年均人造板产量2.5亿立方米,木地板产量6.9亿平方米。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年均提供干鲜果品、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产品1.5亿吨,年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油茶种植面积达到382万公顷,年产茶油55万吨,实现年产值600亿元。
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蓬勃发展,建立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4300多个,面积2300万公顷,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2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0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从2010年96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1385亿美元。
“十二五”期间,林业投入1.77万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48亿元。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与第七次清查相比,森林面积增加了122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增加了215万公顷。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84.27亿吨,顺利完成“十二五”森林覆盖率21.66%、森林蓄积量143亿立方米两个约束性指标任务。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林业要加快推进功能多样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信息化、装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为到2050年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实现“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四个方面主要目标。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规划》还从生态保护、经济民生、基础保障3大类,设置了22个发展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混交林占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生态服务价值、森林植被碳储量、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林业就业人数、林业在岗职工收入年增长率、国家森林城市数量、林业机械化率、林业信息化率等10个指标,属于新增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林业质量效益的提升,与推进林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
据介绍,《规划》以国家“两屏三带”和三大战略为基础,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了“一圈三区五带”的发展格局,包括京津冀生态协同圈、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沿海防护减灾带。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个发展格局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抓手,是建设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林业多功能多效益的主战场,是服务于国家三大战略,提升环首都、沿江、沿边、沿路、沿海生态承载力的重点区域。
在重点工程方面,《规划》从国家层面提出了9大重点工程,包括一批延续工程和一批新增工程,涵盖了改革创新、资源保护、国土绿化、绿色惠民、基础保障、开放合作等领域。
国家林业局介绍,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工程,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从中央层面加大投入,强化组织实施。这些工程还将通过中央资金引导、调动地方积极性、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措并举、多元投入。在此基础上,全国规划100个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规划》还确定了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资产产权、林业资源用途管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补偿、公共财政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7项制度。
全国林业发展格局图。资料来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表。资料来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国宜林地结构图。资料来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天然林和人工林组成结构图。资料来源:《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疫苗将代替抗生素掀养鱼革命
- 山东荣成积极开拓远洋渔业 海里“长出”千亿产业
- 南方暴雨猪场受灾市场供应趋紧 猪肉价格又要涨了
- 林业发展十三五 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 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棉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 我国实现油菜新技术 棉油套种收益大幅提高
- 政府补贴两个月 北京惠民猪肉销量最高翻倍
- 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
-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方案印发 提出11项主要任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