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高端有效供给
论坛上,高芳表示,自5月3日国家储备棉轮出以来,储备棉成交量居高不下,特别是进口棉几乎每天都是100%成交,这充分说明我国纺织用棉企业对于高品质棉花的需求非常大。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棉花品质下滑非常明显。高芳介绍,受气候的影响,2015年度全国棉花质量下滑现象突出,具体表现在纤维长度短,马克隆值偏高。截至2016年4月27日统计,全国棉花长度级28mm以上的棉纤维长度较上年度下降12.8个百分点,27mm的棉纤维长度同比增加9.5个百分点,马克隆值A+B的占比下降20.9个百分点,C2同比增加22.4个百分点。
骆琳全面分析了棉花产业出现的新变化及应对思路,明确提出,我国棉花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格局。他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于棉花行业而言,供给侧改革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纺织工业转型升级,低端产品产能缩小,中高端产品产能增加,对棉花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质增效、扩大消费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格局。面对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品牌和安全性要求不提高的要求,棉业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适应需求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重点是提高棉花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在制定政策、标准时,建议补贴金额、价格与质量挂钩,倡导优质优价。
从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
“随着我国棉纺织行业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棉纺织行业对于棉花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棉纺织行业也曾多次提出对我国高品质棉花的迫切需求,此次棉花行业会议中提出,棉花产业的发展将从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这对棉纺行业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信号。”高勇如是说。
我国棉花品质亟须提升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棉花品质呢?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表示,棉花是纺织业最重要的原料品种,棉花产业的发展事关纺织业转型升级和“三品”战略的成败。做好棉花的品质工作,要从种植、采摘、加工、检测等多个环节去推进,多种植高品质棉花,种植适合机采的棉花,提高质检的公信力。此外,要大力推进棉花品牌的建设,不仅要建立国家品牌,还要大力发展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扎实稳健的提升棉花内在品质,打造金字招牌,从而扩大国产棉的消费市场。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也是我国高等级棉生产最为集中的地区,但其棉花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
新疆棉花协会会长、新疆棉花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玉清表示,2015年,新疆棉花质量问题的集中爆发,外在因素是气候变化,内在因素是品种的“多、乱、杂”,棉花育种导向片面追求高衣分的结果。
规范品牌棉花标准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棉花生产格局将继续调整,新疆棉区产量在全国产量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植棉面有所萎缩。肖玉清介绍,新疆内部的棉花生产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将继续调整,棉花生产将进一步向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等优势产区集中,加大机采棉的推广扶持力度,不断扩大机采棉的比重。同时,棉花品质向中高端发力。
肖玉清说道,棉花品质的全面提升,既是“十三五”棉花行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关键环节,也是棉花行业立足国内外市场,以及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长期行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要从单纯追求提高单产向全面提升遗传品质、生产品质、轧花品质转变,通过改良品种,改变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中高端品质棉”生产,满足纺织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新需求;以棉花品牌为依托,促进棉花质量提升,制定品牌棉花的质量规范、行业规范,改变常规性、粗放型经营模式为现代化、精准化服务模式,为纺织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动棉花品牌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国内棉花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棉花生产特征的补贴方式,建议补贴收益与棉花质量挂钩,形成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政策体系,鼓励棉花生产者、经营者积极投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调控政策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戴公兴表示,尽管我国棉花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经济大环境的因素,也有行业本身的问题,但依然有信心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认真研究,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升品质、拓展经营模式,我国才能推动整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生产出适合纺织行业使用的棉花,生产出适应人们需求的纺织品。
- 我国实现油菜新技术 棉油套种收益大幅提高
- 政府补贴两个月 北京惠民猪肉销量最高翻倍
- 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
-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方案印发 提出11项主要任
- 2016年中国纺织业有望保持平稳运行
- 2015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1万亿元
- 猪价维持在历史高位 生猪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49
- 我国将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 为现代农业建设提
- 去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为5.81万亿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