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事件的负面影响和风波还在持续,如今夏日已至,众多专家建议不使用爽身粉类产品,而婴幼儿护理更应以清洁为主。
强生败诉
美国当地时间5月2日,强生再次在滑石粉致癌争议案件中落败,被美国法院判向一名长期使用该公司爽身粉的女性赔偿5500万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而就在三个月之前,强生被判需向一位因使用含滑石粉的卫生用品而患癌死亡的女受害者家庭赔偿7200万美元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的Samuel S. Epstein,M.D. 在1994 年11月17 日和2008年5月13日向FDA提交了2 份公民申请书,要求FDA对化妆品滑石粉产品提出癌症警告。其所提要求的基础为3个要点: 1. 滑石粉可能与石棉有关。2. 依据 1993 年国家毒理学项目(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研究的发现,滑石粉是一种致癌物。3.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生殖器部位使用滑石粉和卵巢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输卵管结扎或子宫切除术可以防止滑石粉到达卵巢,而对卵巢癌具有保护作用。
但FDA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学中心科学操作副主管Steven M. Musser, Ph.D.于2014 年4月1日书面驳回了上述2个申请,理由是FDA 在所提交数据中并未发现支持会阴区使用滑石粉和卵巢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证据。
也以此为主要依据,强生发表声明称30多年来,全球医学专家的研究都广泛支持化妆品用滑石粉的安全性。卵巢癌是一种成因尚未知晓的严重疾病,同时强生婴儿爽身粉产品的标签是清晰的,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并强调强生继续坚持认为其婴儿爽身粉产品是安全的,对上述案件将提起上诉。
而一旦含滑石粉的产品被归为化妆品,就不需要通过FDA的审查,但该类产品必须正确标明成分,即以“在标签或惯常的条件下使用,产品对消费者是安全的”为标示。
提到爽身粉的原料,强生上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强生的所有产品都是经过实验室反复试验得来,滑石粉稳定性强,能够更持久地保持干爽,是无法比拟的爽身粉原料。同时其表示强生所用的滑石粉是化妆品级滑石粉,每一批次产品都是经过检测的,不含有致癌风险的石棉成分,在安全性上不存在风险。
不过,强生目前面临至少1200个与爽身粉相关的诉讼案。业内人士认为,因为滑石粉被认为与致癌有关,对强生公司进行起诉的案件还将不断增加。
多次召回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护理产品公司之一,强生的产品也与国内外消费者长期相伴,但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强生,近些年其产品频频遭遇“质量门”。
据美国媒体报道,2003年,7岁美国女孩萨曼莎,因服用强生布洛芬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失去了全身90%的皮肤,且双目失明。
2005年,印度发现含有液体石蜡油的强生婴儿用品对婴儿有害,印度专家明确指出石蜡油不适合婴儿使用。
2009年,强生因产品污染被强制召回500批次止痛药泰诺、布洛芬等非处方药。
2010年,强生大规模召回达15次涉及50多种产品,召回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强生大部分产品领域,2010年也被业内称为“强生召回年”。
2013年2月25日,强生发表声明指出,旗下子公司DePuy主动召回部分型号的膝关节胫骨袖套。此次召回被FDA定为一级召回,一级召回是FDA在“最严重”的情形下才会使用的,所召回产品的危险性会导致使用者受到严重伤害。
此外,据媒体统计,从2005年4月至2013年5月3日,涉及强生旗下至少13家子公司,至少27种药品发生的至少51次召回事件中,其中48次都未在中国组织召回或者调查。
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分析师郭雨嫣指出,强生的目前的强势态度很大程度上因为担心败诉后或有更多的消费者起诉维权。这些年来,从其儿童用药布洛芬、可他敏、美林等多种产品曾被爆出缺陷,到不时出现“产品召回不包括中国”,强生处理类似舆情危机常以强势示人。如果问题产品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不够健全,它就很会钻法律的空子,消费者的利益就往后排了。
对此,记者问及在国内外上市产品是否为同期、相同产品时,强生上述相关人士表示在国内外上市产品完全相同,但为何如此巧合48次召回产品均未出现在中国市场,其对记者表示,召回产品都有特定批次,未在中国召回是因为问题批次产品确未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强生的回答显然难以令人信服,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此事。
- SPI年亏12亿 彭小峰否认其互金公司无法持续
-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三拳”并举 打破东北人才困局
- 小股东成功“搅局” 贵州茅台关联担保遭否决
- 完美世界官方回应:督促会展公司发放所欠薪资
- 东方网力拟与“602所”合作发展无人机业务
- 中国铁塔高步文:中国铁塔仍在负债运行
- 新华社发文:朋友圈不能成为非法营销“乐土”
- 周群飞:蓝思科技业绩巨降 或大幅裁员
- 基地组织声称要杀掉比尔·盖茨等美国商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