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份显示亏损的业绩报告再次引发预调鸡尾酒市场的震动。
发布公告的是行业领先品牌锐澳鸡尾酒的“当家人”上海百润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润股份)。
百润股份是一家经营香精香料与预调鸡尾酒业务的上市企业。其中香精香料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5.8%’及‘STRONG率先高调宣布战略转移,跨界预调酒行业。
跨界鸡尾酒市场的并非仅有黑牛食品一家。公开资料显示,在2014年到2015年期间,饮料巨头汇源集团推出了“真炫”预调酒,古井贡酒成立了百味露酒有限公司,五粮液推出了德古拉预调酒;此外,包括茅台、洋河等在内多家公司亦放言正在调研涉足预调酒。
“企业盲目扎堆导致产能过剩,但真正的市场需求很小。过度炒作、供求失衡,加之产品同质化严重,使得预调鸡尾酒百亿市场泡沫破灭,锐澳鸡尾酒首当其冲。”周斌鸿说。
朱丹蓬表示,乐观的行业预计也促使百润股份加大了对锐澳鸡尾酒的产能,而这无疑是一个失误的决定。
“这些多生产出来的锐澳产品都被压到了渠道经销商那里。一位锐澳的经销商前段时间告诉我,他的手里还有32万件锐澳鸡尾酒的产品搁在手里,推放不到市场中去。这也意味着,目前市场上的锐澳产品大部分还是去年生产的。”朱丹蓬透露。
朱丹蓬透露的情况在法治周末记者走访的北京市几家商场超市中得到了印证。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商场超市在销的锐澳预调酒生产日期多集中在去年10月至12月,最新的日期为今年1月。
法治周末记者尝试联系百润股份及巴克斯酒业意图了解更为详细的情况,但是最终未果。
“这说明锐澳的终端渠道已经梗塞了。”朱丹蓬说。
“百润股份去年收购了巴克斯酒业,一方面导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大增。”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另一方面,受预调鸡尾酒市场增速放缓、行业低价竞争日益激化的影响,百润股份主营业务盈利空间已被压缩。”
隐患在于重营销轻产品
在梁铭宣看来,此次百润股份业绩由盈转亏透露着一些不良信号,其应引起重视。
“锐澳预调鸡尾酒这种过分重营销而轻产品的爆红模式,早就为其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锐澳业绩迎来业绩转点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梁铭宣说。
梁铭宣解释,在全球市场上,预调鸡尾酒占酒类饮品的比例远高于国内市场,行业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但是想要提高喜爱新鲜的年轻消费群体的粘性,不能仅靠营销,而应该更多地倚赖产品。“锐澳未来能否翻身,就看其能否真正将产品做起来。”
周斌鸿向法治周末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预调鸡尾酒一般使用基酒、香精加水勾兑而成,成本较低,市场上每瓶售价20多元的预调鸡尾酒,成本仅为3元左右,其准入门槛并不高。”周斌鸿说,“低成本、高毛利的特性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一拥而入导致市场恶性竞争惨烈,加上产品高度雷同,推广模式也没有创新,使得行业利润空间极速下降。”
周斌鸿认为,锐澳要想发展需要解决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此外,在朱丹蓬看来,锐澳鸡尾酒产品的消费群体引导与培养是百润股份应当加强的地方。
“在当下的预调鸡尾酒市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忠诚度很低,而这也是百润股份需要改变的。举例而言,当市场上充斥着生产日期过旧的锐澳产品与生产日期很新的其他鸡尾酒品牌商品时,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生产日期更新的产品。”朱丹蓬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是会质疑的想‘为什么你的产品比别人的产品生产日期那么旧,是卖的不好还是产品不好’;其他鸡尾酒品牌其实蚕食了锐澳的销量。”
在朱丹蓬看来,百润股份当下解决亏损危机的一个方法是回购生产日期过旧的产品,重新生产新产品进入市场,重新塑造锐澳品牌。
“此外,锐澳自身也存在价格管控差、渠道混乱的问题。”梁铭宣同时认为,百润股份需要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
- 大昌行收购利丰亚洲消费保健业务 将成中国最大食
- 原麦山丘加盟快开快关 高额前期投入制约规模扩张
- 星巴克因为冰咖啡里冰块太多被顾客索赔500万美
- 春雪食品夯实四新模式提速转型 树禽肉行业新样本
- 多美滋中国连亏三年 总计亏损额达25亿
- 智利红酒寻中国商机:消费者不再只青睐法国品牌
- 金嗓子产品陷结构单一窘境 为补短板转型卖饮料
- 青青稞酒两款产品违规添加纽甜 当地称确有勾调环
- 红旗乳业违规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警方介入调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