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挡住了农民工进城的脚步?
4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在京举办《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以下简称“报告”),其中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一半左右农民工不愿进城。
这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
为什么农民工不愿外出打工,前5位因素分别是:年纪大了(20.63%)、父母子女无人照顾(18.12%)、缺少技能(15.94%)、农活离不开(10.03%)、对城市不熟悉(8.93%)。
其中,年纪大了而返乡是农民工市民化未完成的表现;父母子女无人照顾等问题都与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缺少技能、对城市不熟悉也和农村教育落后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上述报告认为,农民工返乡的逆城镇化行为也是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是60%,比2015年的56.1%要提高约4个百分点。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由于农民工外出意愿低,近些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确在下降。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大幅低于过去5%左右的水平。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要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的统一、降低房价、农村土地的产权给予充分保障、教育、就业、调整劳资关系、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等方面来提高城市化率。
小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要调整区域政策,要吸引投资者到中小城市去,严格控制国家级开发区,吸引大企业到小城市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他在上述报告发布暨“三化”协调发展论坛上说。
上述报告还显示,已经在城市的农民工也不愿意一直留在城市成为市民。
报告2015年对农民工做的“您对未来有何打算?”的问卷结果为,“一直留在城镇”仅仅占10.3%,“能留城镇就留”占23.5%,“到了一定年纪回乡”占最大比重,达到66.1%。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市民化率为45%,比2015年的39.9%提升约5个百分点左右。
上述报告为此建议,要提高农民工进城以及留在城市的医院,下一步可以从改革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以及改善农村教育入手。
此外,该书还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民工荒”和剩余劳动力并存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剩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但劳动力的“人户分离”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城镇化和工业化不匹配、外部冲击造成经济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局部劳动市场供求紧张和“民工荒现象”。
- 各项PMI数据回升 数据回升传递经济企稳信号
- 增值税央地分成比例将变 地方部分或引入新规则
- 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将公布 预计GDP增速为6.
- 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积极变化 企稳向好有望延续
- 发改委:2016年价格变化总体形势好于去年
- 发改委刊文:2016年CPI涨幅略有扩大 通缩
- 3月经济数据重回景气区间 基建楼市工业数据大幅
- 财政部:2015全国缴入国库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
- 去年各国富裕阶层外流调查:中国居世界第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