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数据披露,公司自煤价下跌的2012年开始就连续亏损至今,亏损额越来越大,龙煤集团2012年净亏8亿元,2013年亏损扩大到23亿元,2014年亏损接近60亿元。2015年前三个季度,龙煤集团亏损33.8亿元。目前,龙煤集团仍面临着生产和销售双重下滑的严重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龙煤集团的盈亏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约25万员工的生存,也关系到黑龙江省内一批与之有业务关联的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利益,还关系着黑龙江的发展稳定。可以说,黑龙江也在举全省之力帮助龙煤集团解危度困。
2014年5月5日,陆昊就龙煤集团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下一步改革发展措施曾进行过专题研究。一个多月后,决定安排30亿元缓解龙煤集团流动资金困难。龙煤集团自身也列出了扭亏为盈的时间表:到2017年,省内外煤炭产量稳定在6000万吨,24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为大庆石化配套的120万吨甲醇项目投入运行,矿区转型初具规模;到2019年,外埠委托承包煤矿形成3000万吨规模,180万吨甲醇转60万吨烯烃项目建成投产,24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发电。
不过,相比未来的规划,眼下更为紧迫的现实是,欠薪问题怎么办?“黑龙江省委的财力就300亿,龙煤每年的工资就100亿,如果真正出现资金链断裂,全部停产,先不说安全和稳定的问题,我们省级政府都没有财力来救龙煤。”陆昊也颇感无奈。
与传统能源国企一样,龙煤集团在发展煤炭生产的同时,还配套形成了矿区铁路、机械加工、地质勘探、水电通信、建筑建材、矸石、火工、林业等多元产业。目前,在煤炭主业“陷落”之后,多数其他产业由于经营不善,难以对主业形成补充和拉动,甚至形成包袱。
陆昊坦言,现在要保证职工工资和防止资金链断裂,这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停产,更多的职工会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现在企业要把这两个问题当作最核心的问题解决。”
另有分析指出,当前龙煤集团的困境真正原因是体制问题。在朱镕基同志出任总理以前,我国尚有计划经济残余,表现在煤炭领域,就是存在着一个煤炭工业部。大型国有煤矿,是由煤炭工业部垂直管理,称为矿务局。在黑龙江,就有四大矿务局,也就是上面说过的四大煤城。这个煤炭工业部,掌握着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开采,同时,也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从理论上说,甲矿山挖完了,自然会开个乙矿山,把人员设备转移过去,继续开采。
但是,随着煤炭工业部的解散,跨省区的资源和人员调配渠道,就被打断了。煤炭工业领域的优质资源,被中央保留,成了后来的央企,例如神华、中煤,他们掌握着开采成本较低的优质煤矿,又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过多的退休人员。而黑龙江省的枯竭矿井,被下放到地方,直到2004年,被黑龙江省重组为省属的龙煤集团。
这种改革,被解读为“抓大放小”,其实背后是“留有余而甩不足”。开采成本低、人员构成合理的企业被中央保留,而开采成本高、退休人员比例大的企业下放地方。结果,本来全国煤炭工业一盘棋,相互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现在反而变成了竞争关系。下放企业根本不可能同央企展开竞争:下放的时候就是精心挑选,优质的怎么可能放下去呢?
包袱被甩给地方,但地方是背不起这样的包袱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四大煤城,其实是“一矿一城”。整个城市,完全依托煤矿开采而形成。地方政府,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矿务局的后勤部门,或者说是物业公司。主营业务经营不下去,居然想让后勤部门想办法救火,这个脑洞,相当于诺基亚手机卖不出去,让保洁阿姨想想怎么转型。这些问题,在90年代末集中爆发过,在2002年-2012年的煤炭黄金十年由于高企的煤价被掩盖,现在终于重新爆发出来。
很显然,光靠黑龙江省和龙煤集团内部挖潜,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靠减员增效,至多只能降低人力成本,但人力成本就算压到底,也没有竞争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没错啊,但改革改不出自然资源。
- 扶不起的龙煤:优质资源被中央保留 地方难背起包
- 龙煤欠薪背后:一年亏损60亿 政府曾一次输血3
- 铁总扩大路局运价调整自主权 煤炭运价可下浮不超
- 同煤四老沟矿亏损样本:产能衰减厉害 降员工工资
- 坚瑞消防豪娶沃特玛背后:行业陷价格战泥潭
- 钰矿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大型矿业企业
- 平煤股份边关矿井边谋转型 1746人转岗到光伏
- 川煤集团建立重大隐患督办管理制度
- 平煤股份边关矿井边谋转型 1746人转岗到光伏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