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阶段性企稳。
中国经济有望
下半年阶段性企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交织,风险隐患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中国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速都放缓,也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和‘新平庸’,虽然二者同时发生,但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2016年世界经济将难改“新平庸”表现,维持“低增长、低通胀和多风险”态势。中国经济走势既受到全球经济艰难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美国退出量宽政策、美元延续升值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又将在与其他经济体的互动调整中影响世界经济。
王一鸣说,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探底过程中,但在投资增速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启动、新动能加快形成的条件下,本轮经济放缓有望实现阶段性企稳,全年经济增长仍可达到6.5%以上,后两年经济增速将逐步回稳,总体上呈现L形增长态势。
蔡昉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会是一个L形的趋势,而不是V形反弹。
对于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破7%”有可能强化经济下滑的预期,甚至出现失速,王一鸣认为,7%并不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增速高一点低一点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要看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本轮经济增速回落主要是结构性因素主导的结果,也标志着增长阶段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王一鸣说,展望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重构新平衡的关键时期,在投资增速趋稳、化解过剩产能启动、新动能加快形成的条件下,本轮经济调整有望阶段性企稳,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供给侧改革如何突破?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广受各方关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入?与会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关键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减少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做六件事:一是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二是要稳定宏观经济,三是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四是加强市场监督,五是要促进共同富裕,六是要弥补市场失灵。
“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单纯依靠需求扩张和刺激政策,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价格和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新平衡。”王一鸣说。
- 沪外来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专家:非人口拐点
- 双引擎助力中国经济继续前行 将以投资拉动为切入
- 营改增将全面完成 新增不动产首次允许纳入抵扣
- 多位部委负责人畅谈经济政策新走向 聚焦新五年规
- 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确定 含50项重点任
- TCL董事长李东生:大量生产已经行不通
- 营改增试点将全面推开 企业税收减负预计可达50
- 国务院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经济有望下半年阶段性企
- GDP5年后超90万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主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