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次充好、以旧充新、合同欺诈等。整个汽车销售场景中,消费者自进入4S店看车开始直到提车结束,都面临被欺骗的可能。因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销售商对消费者虚假承诺,引诱消费者上当。
最常见的案例是,消费者看车时发现车辆与商家事先描述不一致,导致定金无法退还;或购车后发现买到库存车,二手车,甚至事故翻修车。另外针对合同中的条款,销售商故意隐瞒新车状况,为解决资金流问题单方面抵押车辆合格证,造成消费者购车后无法上牌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在汽车销售竞争越发激烈,新车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当下,汽车销售商在销售环节表现出来的不诚信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深究其因,欺诈行为一方面来自经销商本身,为了完成销售目标实现短期利益而不顾品牌形象,故意为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汽车厂家对于经销商行为管控不力。
- 汽车售后服务乱象:信息不透明 维修被4S店垄断
- 汽车消费维权伤痕累累:降低的不仅是成本
- 聚焦新能源车:如何突破充电补贴技术三障碍
- 购车合同藏猫腻:一车两卖 维权最多能重新提车
- 2月新车销量半年来首次同比下降 库存指数环比上
- 二手车电商频陷刷单丑闻 合谋做局只为忽悠投资人
- 放宽国际船舶运输公司审批和限制
- 新能源车2016: 数量暴涨还是品质提升?
- 多数4S经销店服务品质显著改善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