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912.17亿元,这是今年“双11”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总成交额。熬夜血拼的消费者,连夜送货的快递员,早早投入这场战斗的商家,都成为这场消费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双11”只是掀开了中国内需潜力的一个小角。一整套商业基础设施在这一天得到检验,需求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双11”的背后是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驱动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5200万元到912亿元:7年“双11”见证旺盛内需
从最初的5200万元,到后来9.36亿元、52亿元、191亿元、362亿、571亿,再到今年的912亿元,7年来,阿里“双11”成交额见证了中国持续旺盛的内需信号。
相比去年历时38分钟交易额突破100亿元,今年只用了不到13分钟。不到12小时,2015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交易额就突破571亿元,打破去年“双11”全天交易额记录。
国家邮政局12日发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双11”当天,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在快递物流行业,今年的“双11”业务量很可能就是明年的日常量,渐渐成为共识。
作为“双11”全球化的第一年,全球进口商品热销的背后是中国消费需求在升级。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今年“双11”。11日零点过后不到2分钟,阿里平台上的跨境交易额超过2014年“双11”全天跨境交易额。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正在唤醒农村的消费热情。全国8000多个村点的农民首次通过农村淘宝服务站的平台参加“双11”全球狂欢节。第一单进村的订单已在11日1点48分送达重庆市奉节县草堂镇竹坪村。
传统零售业正在主动拥抱“互联网+”。苏宁、银泰等千余商家联动全国超330个城市的18万家商场、门店,共同参与了今年的“双11”。
行业人士认为,“双11”不是电商盛筵,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创新型实体经济的盛筵。要让老百姓肯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消费,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来做,靠市场驱动和创新驱动。
峰值背后:需求驱动商业基础设施创新升级
尽管零点过后的交易最高峰仍有购买、支付的网络拥堵,但相比最初几年“双11”时的支付失败、物流爆仓,数据技术时代的中国商业基础设施正在“压力测试”中升级。
据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介绍,为了支撑“双11”的交易量,阿里巴巴的工程师们搭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混合云架构,阿里也成为率先将核心交易系统上“云”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这样能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弹性优势调度资源。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说,今年“双11”阿里有800多人的技术团队在做后台支撑,支付宝“双11”峰值期间每秒钟8.59万笔,而去年的峰值是每秒3万多笔,交易峰值的支付平台处理能力已超过业内世界巨头。
接受考验的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为了保障高峰时段的支付,支付宝创新支付流程,并与200多家合作银行提前合作攻坚,在“双11”前的几个月里共同对支付系统进行了470次压力测试,在“双11”凌晨扛过支付洪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连年增长的快递物流,也在压力中转型。最初几年“双11”的爆仓、延误等乱象之后,菜鸟网络用电商大数据织成“天网”为快递“导航”,快递公司技术优化、增购专机、增加人手组成“地网”,合力转型。
创新、创意、创造力萌生中国经济新力量。不少在阿里平台上销售额达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企业,是近些年诞生或壮大起来的,其中不少制造企业,他们善于创新、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这些快速成长的企业是中国经济土壤上的宝贵嫩芽。
- 社保卡跨行取现不收手续费 6家社代理银行执行
- 银监会表示近日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 首例网贷评级案近日开庭 融360被起诉不正当竞
- 行业环境诱逼保险飞单难控 无辜顾客实为投机商
- 解析信贷下滑之谜:信贷资源转向零售票据和房地产
- P2P平台双十一成交增速超天猫5倍
-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渐近200万亿大关
- 银行电商比拼金融服务 大难点是提升客户黏性
- 博鳌亚洲论坛:以监管强化互联网金融风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