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需要人人参与,但并非人人都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导下,人们看见的都是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在自称“创客之都”的深圳也涌入了大量的创业者,希望在政策和创业环境“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圳能够大展拳脚。
领导层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希望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而来实现藏富于民。一方面,鼓励创新创业也是寄希望培养出高新科技企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此外,创新创业能够使得我国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中主动配置到优势领域,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双创”之下,国家也颁布了大量优惠政策,如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
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创业的出发点是好的,参与的人们则需要谨慎对待。在市场“双创”情绪的烘托下,再加上某些成功学“领袖”的鼓励,各种文化水平、知识能力、品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群体中,都有走上创业道路的人。
创新创业需要人人参与,但并非人人都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这也意味着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创业的根基。人才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培养,让学生将各类知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新时代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社会沉淀,即劳动者通过对现有生产、生活习惯的研究,通过某些方法改变后使生产、生活中某环节变得更为方便的创造。
这也意味着,政府在“双创”浪潮中需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为创新创业打下牢固的底蕴。对地方政府而言,既然要引导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就需要有配套的服务为“双创”人群服务。对创业者而言,其经过的社会磨练实际上并不多,在团队人员、公司组织架构还不清晰的情况下,存在很多不足。如很多企业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还不到位,容易被大型公司或竞争对手所复制,从而过早被市场扼杀。
政府要做的不仅是简政放权,而且还需要对这些初创型企业“嘘寒问暖”。虽然在市场经济中强调优胜劣汰,但在创新创业潮中需要特殊事情特殊对待,需要政府对这些初创型企业进行公益性质的培训、引入项目资源、推荐大学生储备人才等,帮助初创型企业注入动力。
个人认为,创业市场当前出现过多的伪创新企业,他们打着创新旗号享受着一时荣耀。对那些海淘、海购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将远比如今激烈,即便是现在已经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未来也会被市场规律打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关税减免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这些扮演着“搬运工”角色的创新企业,将面临无业务可做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和很多企业大喊“缺钱”相反的是,不少创投机构手中持有的资金不知道往哪里投资。希望获得高额回报的投资方,他们能够对未来的行业发展进行研判,那些现在看起来火爆的行业未来或许会一片寂静,而真正具备高新科技能力的企业当前还少之又少。连机构都不敢投资,更别提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初创型企业无法做信用担保业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银行不愿意冒着坏账风险来“解救”这些小微企业。
解决融资难问题需要两方合作解决:政府和企业。政府可以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投资资金参与创业创新投资,设立场地并定期举办投资方和企业的沟通活动,以便让企业接触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企业需要有稳定发展、坚守诚信,有正常的运营体系和盈利模式,有可靠的创业团队以及极低的人员流失率,有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并符合投资方的投资条件。
初创企业不要说没钱,只是你们做得还不够好。
- 经济学家:双创成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 全面放开二胎 奶粉市场140亿增量花落谁家
- 亦庄创投汇营造双创新通道
- 创投管理需要“58投融资”
- 创投专场之深创投刘纲
- 创投:为济宁创新创业插上翅膀
- 内蒙古大众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出台
- 一句寒冬引发的BAT停招?创业投资也要冷静抱大
- 第二届“中国海归创业投资财富论坛”将在京举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