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2015复旦全球领袖论坛期间,英国上议院中立议员、复旦管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副主席查尔斯·鲍威尔勋爵(LordCharlesPowell)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鲍威尔勋爵当年(即上世纪80年代前后)曾担任英国前首相马格利特·撒切尔夫人的私人秘书、外交顾问和国防顾问,英国当时经历了巨大变革;眼下,现任首相卡梅伦掌管下的英国也正面临全球经济放缓的挑战。同时,他也可谓是几十年来中英关系发展的见证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媒频频报道“英国是在质疑声中拥抱中国”,但鲍威尔勋爵始终是中英关系的忠实拥护者。
中国应该更勇敢地推进改革
“几乎令每一届英国领导人后悔的就是——没有更激进地推动改革。”这是鲍威尔勋爵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首要建议。其实,当年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地进行国企改革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他回忆称:“1979年,英国社会、经济形势窘迫,罢工不断、失业率高企,撒切尔夫人几乎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改变经济运行模式,如使人们有能力买房,并采取减税、国企私有化等重磅措施,可谓是一次重大革命(revolution)。相比之下,其接下来的几任首相如布莱尔、卡梅伦就任的时候,形势更为有利。”
上个世纪70年代的英国已经陷入窘境,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撒切尔夫人面临国企效率低、财政压力大等问题。由于工党长期执行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经济政策失效,导致公共财政开支不断增加,而国有企业生产效益差,反过来加剧了这种危机。
当时,撒切尔夫人也认为“政府本身并没有钱,只有纳税人的钱”,因此必须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公共支出。由此,撒切尔夫人将改革的大刀砍向了政府、工会、国企这样低效的组织。
尽管撒切尔夫人时代和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企改革背景、经济问题都有所不同,但核心都存在一些国企的低效问题。
鲍威尔勋爵告诉记者,“1979年前后,英国的航空、房产等多数产业都是国有的,此后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进行私有化,人们还需要适应和理解这一概念。我们也发现,私有化使得服务质量提高、成本下降,但如铁路等产业要进行私有化是很难的,不论是在美国、英国或是中国。”
谈到中国的国企改革,他也认为,中国已经下定决心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尽管改革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但有些推进的速度可以更快,如国企改革,至少在一个旁观者来看,推动速度还不够快。”当然他也承认,中英的政治背景不同,全面的私有化(full-scaleprivatization)难以实行,“但中国可以做的是进一步弱化政府在国企中扮演的角色。”
亚投行行长选金立群就对了
其实,促使中英关系迅速升温的“催化剂”当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文称“亚投行”)。2015年3月12日,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带头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此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七国集团(G7)国家悉数加入,当前G7国家中仅剩日本和美国没有“入伙”。
“首先,我认为你们挑选了一位非常称职的候任行长,金立群在英国非常有名,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其次,我认为对于亚投行而言,需要保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该多边机构能够顺利运营。很显然,金立群在这方面拥有诸多专业经历,他曾就任亚洲开发银行(ADB)副行长、投公司监事长等;此外,我们更希望看到好的投资项目,这种项目不应该是为了建立某种国家关系或有所倾向性,而是应该真正着眼有利全球经济的项目,这样才能取得各成员国的支持。”鲍威尔勋爵相信,美国和日本最终也会加入亚投行。
话虽如此,他也坦言,“但这一切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声,例如有英国媒体说‘英国似乎与中国走得太近了’,美国也有类似的质疑。”鲍威尔勋爵笑称,“我们的媒体自由化程度极高,什么都敢说。”
中国“溢出效应”有所夸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强。在8月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引发全球市场波动后,各大外媒也纷纷表示“中国经济放缓拖累全球”。
“对此,我并不想给出非黑即白的评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全球不少国家的经济形势在8月前就已经非常疲软,欧洲经济增长始终很糟糕,美国复苏也不如预期的那么强,因此不可能将问题都归因于中国身上。”鲍威尔勋爵对记者表示。
当然,他也指出,中国在8月发生的波动的确让全球感到了紧张。“当前中国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所以不可能撇开中国不谈。在我看来,全球媒体每天都在谈论中国,不管我走到哪里,只要打开电视,几乎都会看到谈论中国的节目。”
- 上海宣布闸北并入静安 韩正称撤二建一是强强联合
- 社会抚养费前路待定 超9成以上征收对象为两孩家
- 交通部全面清理规范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
- 财政部公布RCEP谈判进展 第10轮谈判结束
- 卫计委:全面两孩须依法启动 各地不得自行其是
- 10月财新PMI指数回升至48.3 总需求依然
- “十三五”再提要求 各层次资本市场引而待发
-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发布 政企不分仍为痼疾
- 中国经济前景依然看好 应对前景保持信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