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民营开发商,央企地产商在过去可谓享尽了红利。土地、资金,他们都可以比民企更便宜、更方便地拿到。而现在,“还债”的时间似乎到了。
身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房地产行业,央企地产商中不乏表现优异者。比如中国海外、保利地产、华润置地、华侨城、招商地产等,他们在日常经营和财务数字上的严苛要求,甚至超过民营地产商。
然而高达以数百亿平方米计的房地产存量,是过去30年房地产开发积累而来的巨大产能,在大多数城市,已经足够人们使用:住宿、消费、娱乐,甚至旅游。在一些城市,它们出现了过剩,并带来了危机。
增量市场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保持业绩和利润的持续增长?这是摆在包括央企地产商在内的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千亿房企俱乐部中的一些龙头房企已率先从战略和体制上谋变。万科、碧桂园分别通过“合伙人”计划和“同心共享”计划激励职业经理人,将他们变为合伙人,以保持公司的创造性和团队积极性;地方国企绿地集团,也经由混合所有制改革释放了巨大的体制能量,从制度上找到了下一轮增长的发力点。
此时的央企,若不尝试进一步突破制度的壁垒,则可能在“地产下半场”中失去竞争力。
央企地产的重组,只是消除这种过剩和竞争焦虑的第一步。重组将使得资源得以集中利用,效率得以提升。
然而,这必须同时伴随产权制度的变革、管理层激励的推出,才能进一步激发央企们的活力。
由此,央企地产重组与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这一刻重叠。
恰好,当前正值央企混改窗口期。监管层叫停央企员工持股计划11年后,2015年1月12日,国资委《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这被视为重启央企员工持股计划的信号。
事实上,地产央企的“混改”冲动也比外界预想的要强烈。从华侨城迅速引入民资股东宝能、招商地产停牌重组、方兴地产配股更名以及中建系整合进程超预期来看,主管部门对于央企地产商的混改抱有积极的态度。
在房地产业内看来,随着混改的推进,地产央企将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因此应该按照充分市场化的机制运营,而非简单套用过去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混改将对引入管理层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机制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当然,因为可能带来国资流失的风险,上述制度改革并不会太顺利。在具体操作中,股权结构设计、中长期激励计划、公司管理体系必须精妙地安排,将业绩目标量化,与高管的表现和贡献绑在一起,与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绑在一起。
这方面,地产央企的混改试验有望提供更多的样本。
- 2015年7月我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4.7%
- 六部委松绑房地产限外令 外资将可投资内地房产
- 10年“限外令”松绑 楼市疯狂一幕难再现
- 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放宽:可在国内购房
- 89家房企存货逾1.8万亿元 同比攀升14%
- 房企净利润率跌破10% 证大置业等房企正在“淡
- 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创新高
- 股市传导楼市:房企或加速去化
- 小中介步入严冬季节 抱团联盟谋生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