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要靠改革红利、科技红利、人才红利。从增长动力来看,必须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更多转向科技创新推动。唯有这样从拉到推、连拉带推,我国经济才能够迈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跃上新台阶。
同时,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是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商品与提供的服务被打上了“价廉质次”的烙印,既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又赚不到多少利润,市场竞争层次偏低。只有手中握有“金刚钻”,才敢到广阔市场揽“瓷器活”。要使开放型经济带来更多实惠,必须依靠创新实力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升级成中国创造,拿出越来越多像中国高铁、中国核电这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往往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核聚变”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不断加大投入,快速扭转了我国技不如人的窘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振奋了民族精神。比如,“863”计划实施近30年来,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尖端领域有了一席之地。如今,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格局,带来的变革席卷各行各业、世界各地。机遇与挑战相伴而生,谁适应能力强、动作速度快、投入力度大,谁就能抢占前沿、争取主动。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懈努力。要发展好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要有一流的科研条件、一流的人才团队、一流的支撑机制、一流的工作作风,更要有永争第一的志气和信心。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各项政策部署落到实处,必将极大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 中国500强:专利数量持续增长 自主创新能力不
- 我国宏观税负高达37% 中小企业已不堪重负
- 前三季GDP公布 津黔增长最快京沪最慢
- 人民日报大家手笔: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方向
- 人民日报经济透视:“零工经济”挑战了谁
- 英媒:中国人均收入10年飙升4倍 成就非凡
- 中金:我国宏观税负37%超发达国家 福利水平低
- 统计称移民香港人数在减少 去年单程证名额剩万余
- 新华网:人民币贬值不是货币战争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