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28日发布《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5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经济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就业稳定的合理区间。这与该机构去年末的预测保持一致。
报告称,2015年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平衡好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关系十分重要。预计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消费增长总体平稳,外贸进出口低速增长,物价涨幅继续走低,收入增长有所回落。
报告还指出,目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通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运行将使CPI通缩风险加大。要把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防范PPI通缩加剧、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导致GDP平减指数陷入通缩。
谈到政策应对,报告执笔、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为了有效对冲短期紧缩效应,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定向支持的力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更加注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投资效果。
“还要推进金融改革和债务清理处置,实施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和结构定向的信贷政策。”李雪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保持货币政策中性偏松,创新和应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引导流动性适度加速,加强流动性管理,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流动性目前总体偏紧,随着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再加上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近期我国央行的外汇占款增速放缓,惯常的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性货币渠道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也促使我国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李雪松表示,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条件下,坚持货币政策中性和改革创新,就必须寓改革创新于货币政策调控中,创新并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有效预调货币政策并适度增加流动性。
适时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工具、准备金率、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等,并结合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继续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适度加速。
蓝皮书指出,2008年和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走出了一个"V"字形的先下降,后反转的轨迹。到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回升到12.1%的高峰。其后,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至2014年第四季度降到7.3%,经济增速出现了连续19个季度的回落。这表现出我国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蓝皮书预测,2015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到7%左右。2015年经济增速仍会继续有所回落,但降幅有望进一步收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但也有人将新常态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速一路下行。”蓝皮书认为,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谨防增长速度失速过快,尤其防止其形成惯性。
- 一季度东北三省工业增速垫底 辽宁负增长5.9%
- 25省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出炉: 上海14153
- 2015年一季度镇江实现GDP增长9.3%
- 一季度俄罗斯GDP降2.2% 制裁三年内不会解
- 2015年一季度绵阳GDP增长9.1%
- 2015年一季度惠州GDP增速全省居首
- 2015年一季度南宁GDP超671亿
- 2015年一季度云南省GDP同比增长7.2%
- 江苏一季度经济稳中有进 收入增幅跑赢GDP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