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伴随成品油价年后首降的兑现,现行定价机制运行已满两周年。中新网能源频道统计发现,新机制实施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经历37次调整,其中13次上调、24次下调,“小步快调”的模式逐渐成为新常态。业内分析师称,新机制的运行,有效的抑制了囤油等投机行为,不过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两年前的3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成品油新定价机制,与原有的旧机制相比,新机制最大的改变之处在于将调价周期由22个缩短至10个工作日,且取消了正负4%的幅度限制,同时采取了新的挂靠油种和计算公式。
新定价机制使的油价调价周期缩短,调价频率加快,中新网能源频道统计发现,在新机制出台前约4年的时间,国内成品油总共进行了22次调价,而新机制出台后至今仅2年的时间,却已经进行了37次调价。
在37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中,包含13次上调、24次下调,涨少跌多,涨跌互抵后,汽油累计下调2140元/吨,柴油累计下调2365元/吨。
鉴于需要对原油以精准把握以及调价周期缩短需要保持合理库存等因素影响,市场操作风险加大,市场投机需求被极大抑制。据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新定价机制实施以来,社会单位柴油库存占比从22.2%一直下滑到十三连跌之后的8.21%。
隆众石化网李彦也表示,新机制后成品油市场调价更为频繁、且波动幅度收窄,同时调价结果更加难以预测。总体来说,有效的抑制了囤油等投机行为,让国内汽柴油调价更贴近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应该是成品油新机制运行两年以来最大的成功之处。
“而且由于调价时间提前确定,市场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小步快调”的模式”卓创分析师胡慧春表示,新定价机制实施以来,国内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而且国家近两年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及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也不断加码,导致成品油终端需求尤其是柴油刚性需求增速缓慢。
面对贸易商不断萎缩,主营和地炼积极开展终端用户开发及社会加油站等直销用户,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增加。“2014年以来,各个供应商为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战是愈演愈烈,导致成品油市场一直处于下滑的态势。现行定价机制之下,贸易商、终端用户及社会油站多适量补库,随后处于库存消化期,对于主营单位批发而言,目前30吨的批发量就可按照大单价格成交”胡慧春说。
李彦同时表示,新机制虽然有利于利用境外资源,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但仍未能及时反应出国内的真实供需情况,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还有进一步待完善。
对于市民来说,对新机制的感受最直接的变化可能就是油价不再“涨多跌少”、“内涨外跌”了。在新定价机制实施以前,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计价周期长致使调价滞后,无法及时联动国际原油走势;“4%”致使成品油上调与下调幅度不对等,涨多跌少。
新机制运行以来,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下跌成了油价调整的“新常态”。据了解,在新机制下成品油市场共进行了37次调整,其中24次下调、13次上调,另外还有14次搁浅。记者了解到,新机制运行以来,汽油价格累计结果为下跌2435元/吨,柴油价格累计结果为下跌2655元/吨。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济南油价,就可以看到2013年3月26日,济南93号汽油价格为7.71元/升,而两年后的3月26日,93号汽油价格为6.16元/升,油价每升下跌了1.55元。2成品油调价更频繁
除了油价下跌外,人们感受比较深刻的可能就是新定价机制下,成品油调价更加频繁。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李彦表示,新机制出台前约4年的时间,国内成品油总共进行了22次调价,而新机制出台后至今仅2年的时间,却已经进行了37次调价。“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发现新机制后成品油市场调价更为频繁、且波动幅度收窄,同时调价结果更加难以预测。”李彦表示,“总体来说,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有效地抑制了囤油等投机行为,让国内汽柴油调价更贴近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应该是成品油新机制运行两年以来最大的成功之处。”
中宇资讯分析师高承莎也表示,在此两年时间内,新机制对旧机制的“22±4%”条件进行调整,使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原油走势更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旧机制中成品油零售限价迟迟不能落实的问题。3市场投机行为大幅减少
此外,原成品油价格机制由于调价间隔较长,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时,中间商和终端用户便大量采购囤积,造成市场需求旺盛的假象,推动价格上涨;调价措施出台后,社会经销商集中出货,造成短时间内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不升反降,与市场供求变化脱节。这种无风险套利行为,不仅给投机者带来不合理收益,而且人为制造短缺,加剧了市场波动。
高成莎表示,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以来,随着成品油调价节奏的加快,也有效地遏制了市场上投机套利操作行为,减少了大量囤进待涨,甩货等跌等危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现象,使市场参与者更趋理性地应对价格波动,并使成品油行情波动更贴近市场基本面变化上。
高成莎告诉记者,在面对调整周期缩短的新节奏下,经营能力和判断力较差的企业,往往饱受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操作风险,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或周转困难或面临破产,或已黯然退市。而新机制实行以来,因油品市场投机操作风险变大,大部分商家选择低库存运行常态,市场上大单操作行为也迅速减少。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由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价格,政府不再直接制定价格。展望未来,成品油定价机制有望更加市场化。
高成莎告诉记者,尽管新机制在运行期间,极大地调动了主营炼油企业的积极性,也保障了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平衡健康发展,未再使油荒现象出现。但仍需看到,其上游勘探开采及中游炼化环节的“半垄断”现状,仍未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为完善以市场为取向的价格形成机制也颇费苦心,包括2014年开始的两桶油混合所有制改革,两会期间频频被提及的油品消费税改革,原油期货的逐步推出,以及陆续放宽的原油加工及进出口资质等,都将进一步推动石油行业市场化进程。
- 解读:日化行业究竟得了什么“病”?
- 国际油价跌创6年新低 供需面恶化悲观情绪升温
- 全球油企因油价下跌侵蚀收入 进入“熬”时代
- 专家:油气行政垄断是典型的“体制错配”
- 烟台工程项目获批 发改委新年布局原油“再落一子
- 国际油价暴跌近9% 美国原油储备创历史新高
- 国际油价下跌冲击:美80%页岩油产区无法保本
- 自贸区政策加速落地化妆品行业洗牌
-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赌油价回升 煤制油全行业亏损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