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银行集体“限购”反击余额宝

主题词:银行行业资讯 银行市场研究分析


银行集体“限购”反击余额宝

  编者按:2013年,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以改革者的姿态横空出世,直接危及银行的存款业务,不过马年春节一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收益出现大幅下降,余额宝等“宝类”产品连续几周收益率下跌至6%以下,相对于余额宝收益的下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却节节攀升。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都调整了快捷支付转入的额度限制,力度最大的直接从无额度限制调整到单日不超过5000元。
  
  银行集体“限购”
  
  据了解,近日工行调低电脑端和无线端的银行卡快捷支付限额,其中电脑端本人储蓄卡转入余额宝资金限额调低至5000元/笔,单日限额2万元,单月限额5万元。无线端则调整为:单笔单日单月5000元/5万元/5万元。在此之前,工行的快捷支付并没有额度限制。
  
  有投资者表示,搬几万块钱存款要十天半个月。银行方面则解释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做出调整的还有农业银行,其单笔单日额度均为1万元,在此之前,农行对单笔单日均没有做出额度限制。微信理财通建行的单月转账额度为不超过10万元,在此之前额度是50万元。
  
  有额度限制的不止一两家银行。比如理财通支持的12家银行中,单笔单日最高的转账额度为5000元,分别是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单笔最高的5万元,分别是建行、中行、中信、平安、浦发。
  
  银行的“限购”直接影响到了余额宝、理财通等“吸金”的能力。不过,余额宝所受到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除快捷支付方式外,支付宝还有网银渠道,消费者可以用网银将资金转到支付宝余额中,通过支付宝余额购买余额宝。
  
  宝宝吸金能力减弱
  
  在收益率下降、银行限购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宝宝类规模增长可能放缓。昨天,十多款宝宝类产品中,仅有掌柜钱包的兴全添利宝和百度百赚的嘉实活期宝保住了6%以上的收益,其他的均落入5%区间。
  
  目前准备赎回宝宝类产品转投银行理财的人明显增加。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资金大规模撤出的情况,但趋势已开始出现。
  
  余额宝基金经理王登峰表示,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下降会持续一段时间,会寻找到新的均衡点,下一个可能是收益率年化4.5%左右。近期余额宝还是稳定净申购,平均每天几十个亿。余额宝进行过20%甚至50%赎回的压力测试,理论上现在的投资可以应对全部赎回。
  
  分析
  
  银行设置转账额度限制,增加了将钱倒腾到各类宝宝的难度。对于此举,分析称一方面是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防止存款流失的动机。
  
  原因一出于资金安全考虑
  
  对于设置转账额度限制,一位银行人士昨天表示,设定限额保障资金安全不仅是银行出于自身考虑,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互联网理财过程中的种种危险和病毒防范。一些互联网理财产品只要有手机,有账号密码,资金就可以随时进行转入转出、购物等操作。这对于银行来说,如果不加以限额,如果每天操作额度过大,有可能导致客户损失账户上的全部资金。
  
  另一家银行人士也“吐槽”,客户使用银行卡转账,资金如果发生问题,银行是第一责任人,而不会去找那些第三方支付,银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数据显示,2013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截获支付及购物类恶意程序2962个。这些恶意程序可以拦截并转发银行发来的短信,或是洗劫支付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近期银行业加强了手机支付方式的安全措施。比如工行近期推出了最新的电子银行安全产品“通用U盾”不仅可以在个人电脑、平板电脑上使用,还可以在智能手机平台上用。
  
  原因二银行存款流失严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银行做出限额规定,首先是从客户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用支付宝购物也会有交易的限额。其次,银行使用的系统是各自开发的,限额的额度可能跟系统的构成以及设置的参数有关。此外,也不排除银行防止存款流失的动机,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对银行活期存款冲击巨大,为了符合存贷比的监管要求,银行“不得不精打细算,处处算计着过日子。”
  
  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累计新增存款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8339亿元。
  
  交行研究报告指出,在综合考虑1、2月存款状况后发现,假日效应(节前企业集中向员工发放奖金,企业、个人短期理财)不能充分解释存款明显下滑的现象,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导致存款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仅余额宝吸金规模就超过5000亿元。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