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未来3年女鞋行业将进入产业优胜劣汰期

主题词:女鞋行业资讯 女鞋市场研究分析


未来3年女鞋行业将进入产业优胜劣汰期

  编者按:2013年,女鞋行业集体进入了营收、利润增速放缓的通道;同时2012年大举开店的盛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谨慎扩张甚至是大举关店。经历过前面几年的“急行军”之后,女鞋行业过去依靠门店大扩张占地盘这种粗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记者从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东盟女鞋营销会议上获悉,我国女鞋行业进入传统门店快速压缩、线上业务加速扩张的“冰火期”,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年时间将进入产业优胜劣汰期。
  
  鞋业前几年高速膨胀的好日子已经不再了。这从两家龙头企业身上已经可见一斑。百丽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62.49亿和44.9亿,虽然有着10.32%和3.2%的增长,扭转了上半年净利润下滑的局面,但是百丽鞋类业务增长大不如前,5.9%的收入增长较上半年的6.8%进一步放缓。
  
  而达芙妮的情况还要糟糕一些。其仅预期营收与2012年平衡,而净利预期会有显著下跌,净利润率仅有低单位数。2012年,达芙妮营收增长22.8%至105亿港元,同比增22.8%;净利9.5亿港元,净利润率为9.05%。而作为第二梯队的星期六鞋业和千百度,净利润跌幅更双双逼近30%。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几年女鞋企业营收体量的迅速膨胀有着疯狂的扩张的推动。而当前其营收增长回落,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门店扩张速度的回落。
  
  作为龙头的百丽,虽然其去年门店增加了1039家,但是相对于2012年的2614家速度已经放慢了一半。千百度2012年新增门店为418家,但是2013年也回落到120家。
  
  不过达芙妮的门店数去年却反常地不增反降,去年其门店数减少了50家。而2012年其门店增加高达767家。事实上,前三季度,达芙妮的门店基本还呈现扩张状态,其净增加门店195家。然而到第四季度,达芙妮却大举关闭直营店。该季度,达芙妮直营店减少了222家,加盟店也减少了23家。
  
  造成这样一种现状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零售渠道的变革已经在悄然加速,随着新兴购物中心的不断涌现以及电商的蓬勃发展,鞋业一直倚重的百货商城渠道的人流已经遭遇到分流。这是行业普遍提及的共同原因。随着门店扩张速度由快转慢,问题被放大了。
  
  这还与2012年各大鞋企在线下的粗放式扩张有关。目前线上渠道发展态势良好,而多数线下门店已经沦为消费者的“试鞋间”,在此情况下大举进行线下门店扩张与市场发展趋势有一定背离。
  
  百丽在年报中坦承,百货商场渠道本身,由于过去几年的快速扩张,客观存在新店效率不高、老店客流稀释的困难,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和消化。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女鞋行业就进入了营销和利润增速放缓的通道,相当一部分女鞋品牌店面采取的是谨慎扩张,甚至是纷纷收缩的局面。
  
  一方面,龙头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下滑。百丽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62.49亿元和44.9亿元,分别增长10.32%和3.2%,鞋类业务5.9%的收入增长较2013年上半年的6.8%进一步放缓。达芙妮仅预期营收与2012年平衡,而净利预期会有显著下跌,净利润率仅有较低的个位数。星期六鞋业和千百度,净利润跌幅更双双逼近30%。
  
  另一方面,则是龙头企业门店扩张速度快速趋缓。2013年百丽门店增加了1039家,但是相对于2012年的2614家速度已经放慢了一半。千百度2012年新增门店为418家,但是2013年也回落到120家。2013年前三季度,达芙妮门店基本呈现扩张状态,但到第四季度,达芙妮却大举关闭直营店,直营店减少了222家,加盟店也减少了23家。
  
  三胜咨询行业分析师指出:2014年女鞋市场仍将呈现低迷状态,未来3年时间将是女鞋行业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龙头企业也将压缩门店扩张速度,同时大幅度加快电商领域线上销售的推广力度,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保持利润率。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