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重庆自贸区试验园区方案将出 试行双重管理体制

主题词:经济行业资讯 经济市场研究分析


重庆自贸区试验园区方案将出 试行双重管理体制

  编者按:2013年9月,重庆将38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在地方“两会”中将招商引资锁定为“分区”战略,意味着五大功能区已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济光2日晚透露,重庆市政府刚刚召开常务会议敲定了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园区整体方案。方案涉及自贸园区的数个区域载体、区域与口岸结合方式、产业定位、需要申请的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具体内容有望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后揭晓。
  
  试行双重管理体制
  
  在即将揭开面纱的方案中,重庆将努力打造内陆自贸园区的典范,拟通过创新金融制度、扩大口岸开放、拓宽对外通道、完善保税功能、放宽外商准入、优化税收政策等改革措施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不少制度创新将突破现有法规制度。
  
  王济光说,重庆内陆自贸园区将实行国务院和重庆市双重管理体制。涉及重庆内陆自贸园区适用法律法规及有关行政管理事项,要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有关建立重庆内陆自贸园区立法,或授予重庆市人大以重庆内陆自贸园区临时立法权,为自贸园区运行提供全面的法制保障。创新自贸园区监管体制,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分线管理模式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促进自贸园区内货物、服务、资本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自贸园区建设存在"单一窗口"的普遍问题,不能开设自贸园区后还让相关主体在多个办事机构之间奔波。”王济光表示,与此相关的是,正在推进的“电子口岸”建设,既有国家层面、也有地方层面的“电子口岸”。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法律规范、没有统一建设要求、投资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到位等,“单一窗口”制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拟升级内陆口岸
  
  为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崛起,重庆将抓住国家“一丝一带”战略机遇,不仅要向西开放,还要向南开放,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
  
  在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2014年重庆将发展陆航、江海、铁海等多式联运,积极融入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走廊,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完善内陆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体系建设。
  
  重庆机电、汽摩等产品一直受东盟各国青睐,不过,作为重庆工业传统支柱的机电产业南下之路却有些放缓,打通重庆与东盟国家经贸联系通道和快速通关机制势在必行。
  
  王济光透露,重庆正在考虑向国家申请,重庆公路口岸由二类口岸升格为一类口岸(一般一类口岸设在边境地区),经由高速公路从广西出境、连接东盟。重庆正在与所涉及地区协商合作。借助公路物流大通道,将东南亚的水果、食物、木材等产品运到重庆,把重庆的机电、建材、汽摩等产品运到东南亚。
  
  另一条重庆正在考虑打通的陆路出境方式是,从云南瑞丽出境、直抵印度洋,不用再绕道马六甲海峡,到欧洲的距离可缩短五千公里。
  
  重庆向西开放通道已有“渝新欧”铁路。在2011年通车后,该铁路带动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成为重庆笔电产业西进主要依托。王济光说,可考虑将“渝新欧”大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强力支撑,支持开通重庆-俄罗斯国际直通货运班列,批准依托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铁路口岸、设立内陆地区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
  
  重在引进产业链较长产业
  
  在目前自贸区申报“遍地开花”的局面下,王光济表示,重庆内陆自贸园区要有特点、对周边地区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王济光说,与沿海自贸区主打贸易服务业、金融等不同,重庆内陆自贸园区产业定位是发展实体经济,重在引进产业链较长产业,如IT产业与汽车产业。重庆的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崛起。
  
  在数个申报内陆自贸区的城市中,作为内陆地区唯一直辖市的重庆条件优越。其辖区内拥有健全的内陆空港、水港、铁路立体化口岸架构,两江新区拥有全国唯一的“水港+空港”保税港区和全国最大的综合保税区,进行保税贸易、离岸贸易、集散分拨、全球维修、跨境电商等保税区运行模式创新。近年来,每年吸引外资100余亿美元,国际货物贸易量大幅增长,超过成都等地。
  
  王光济认为,自贸园区的设立,有利于加快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关中城市群建设,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东西呼应、上下联动局面,实现内陆与沿海联动开发开放及产业梯度转移,更好地发挥内陆开放高地带动作用,进一步释放内陆地区发展潜力。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